
12《月相的变化》教学设计与意图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青岛版)六年制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 12课【教材简析】本节课是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学习了《看月亮》这一课的基础上,学生已经有了观察月亮的经历,知道月相是变化的,并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月相进行简单描述。此课为二年级月相相关知识点的延伸,要求四年级的学生在长期观察月相的基础上发现月相的变化规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其长期观察能力。 【教学目标】 1.知道月相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2.能参与观察月相的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能对已有的观察记录进行整理、分析、归纳。 3.愿意合作与交流,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4.能意识到月相变化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利用模拟实验观察一个月内月相变化并总结规律。 【教学难点】 探究月相变化的成因。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看过节日晚会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小段节日晚会的视频片段,一起来看一下吧。(播放视频)这是在庆祝什么节日? 预设 1:中秋节 谈话:对了,中秋节,中秋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为了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的节日。刚才在视频中我们听到这样一句话:“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你知道其中“月有阴晴圆缺”是在描述什么物体? 预设 1:月亮 追问:正确,那他说月亮有圆缺是什么意思呢? 预设 1:月亮有各种形状。 预设 2:有时是完整的有时缺一块。 谈话:描述的真准确/描述的有那么点意思,月亮的形状是变化的,有时像一个圆盘,这就是(圆),有时像一把镰刀,这就是(缺)。月亮有这么多不同的形状,你们都见过吗? 预设:见过谈话:那你们知道月亮形状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吗?今天我们就从科学的角度揭开她的面纱。 【设计意图】以中央电视台中秋晚会演唱《水调歌头》为素材,引出“月有阴晴圆缺”,一方面提高学生科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二、模拟探究,引出课题 谈话:我们可以先来猜一猜,月亮形状变化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呢? 预设:地球挡住了太阳光。 谈话:很有想法,那怎样借助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学具模拟验证呢? 预设:把手电筒当做太阳,网球当做地球,乒乓球当做月亮,用网球挡住手电筒射出的光来模拟。 谈话:好,下面以小组为单位,用两个球和手电筒模拟一下,看你能不能得到课件中的形状。注意不要把手电直射眼睛。时间 2分钟,开始。 谈话:好时间到,谁来说说能不能得到这些形状? 预设 1:不能 预设 2:能 总结:月亮形状的缺口对不上,正常形状是向外凸出,而刚才得到的是向内凹陷的。这说明月亮形状的变化不是地球遮挡太阳光造成的。 谈话:那月亮形状变化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谁有想法? 预设:观看的角度不同。 谈话:这该怎么模拟? 预设:手电筒照向乒乓球,从不同的角度看。 谈话:现在请同学们只用一个球和手电筒,再来探究一下月亮的形状。时间2分钟。 总结:月亮形状变化的原因是观看的角度不同。 谈话:我们看到的这些不同形状的月亮在科学上都叫做月相,那什么是月相呢,让我们通过一个视频了解一下。 总结: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被太阳照亮的部分叫月相。谈话: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月相的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实验观察现象,可以发现月亮形状的变化不是地球遮挡太阳光造成的,与学生印象中的想法是有冲突的,再通过正确的模拟获得真实的原因,从而加深印象,并且引出课题。 三、合作探究,解决任务 谈话:老师给大家布置几个任务,请看任务单(一)探究一天内月相变化谈话:好时间到,一起来看看大家的成果,对比两个组的猜想,有没有其他想法?我们可以借助星空模拟软件来研究。 谈话: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月相形状没有变化。位置从东向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