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325305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

日期:2024-06-1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1次 大小:874977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课,诸侯,纷争,变法,运动,课件
  • cover
(课件网) 春秋战国时代的变革,并非局部的、一事一物的兴替,而是由一系列相关性变迁运动构成的大变局。其动荡之激烈,变革范围之深广,为中国千年历史所仅见。 ———王家范等编著《大学中国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 学习目标: 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教学重点:社会变化与变法运动产生的原因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学习目标: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动表现(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阶级) 2.变法的原因(典型:商鞅变法 影响) 3.老子、孔子的思想 4.百家争鸣的原因、意义 (一)列国纷争(政治大动荡) 1、春秋时期(BC770-BC476) 2、战国时期(BC475-BC221) 以统一为目标,兼并战争(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以尊王为旗帜,争霸战争(春秋五霸) 郑伯不朝,王伐郑,卒大败,射王中肩。 ———《左传》 齐大夫田桓废齐君而自立,呂齐亡。晋六卿中的韩、赵、魏三家分晋,晋亡。 ———司马迁《史记》 西周: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春秋: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战国:大夫夺权,兼并频繁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春秋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政治: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分封制,宗法制破坏;权利下移,诸侯势力崛起;国家走向统一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二)华夏认同(民族大融合) 两幅图在少数民族数量上有什么区别? 1.北方长城出现 说明游牧民族对中原构成威胁,并发生战争 说明少数民族融入华夏族 2.一些少数民族消失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唐 孔颖达 中原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中原各国社会 发展比较先进 华夏族 通婚 通商 战争 会盟 频繁往来,密切联系(战乱、人口迁移、经济文化交流) 春秋时期,蛮夷戎狄产生华夏观念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二)华夏认同(民族大融合) 2.原因 战国时期,蛮夷戎狄融入华夏族 (1)中原各国社会发展先进(先进文化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2)蛮夷戎狄与中原交流频繁,联系密切 1.含义: 周边少数民族对“华夏”的文化心理认同 中原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中原各国社会 发展比较先进 华夏族 通婚 通商 战争 会盟 频繁往来,密切联系(战乱、人口迁移、经济文化交流) 春秋时期,蛮夷戎狄产生华夏观念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二)华夏认同(民族大融合) 战国时期,蛮夷戎狄融入华夏族 3.影响 (1)华夏族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2)促进民族交融,有利于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各国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3)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 民族:民族交融;华夏认同增强,华夏族分布广泛 (一)经济发展(经济大发展) (1)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兴修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2)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出现,小农经济产生 战国铁犁 井田制 都江堰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战国青铜牛尊 1、农业的发展 淮河 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铁犁牛耕带来的影响 铁犁牛耕 公田抛废 私田开辟 生产力 新兴地主 农民两大阶级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出现 生产关系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一)经济发展(经济大发展)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1)冶铁技术出现(世界最早的是赫梯人) (2)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1)货币流通广泛 (2)中心城市涌现、工商业主财富雄厚 布币(韩赵魏通行) 半两钱(秦国通行) 煮盐业 羽毛齿革 粮食 羊马 盐池 药材 冶铁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