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340625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课件(共20张PPT)

日期:2024-06-1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1次 大小:2267174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七年级,长安,PPT,20张,课件,故园
  • cover
(课件网) 岑 参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 参 壹 贰 叁 唐代边塞诗人,江陵(今属湖北)人 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 他长于七言歌行。由于从军多年,对边塞生活有深刻体验,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 背景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同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诗人于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本诗选自《岑参集校注》卷三(上海古籍-出卷网-1981年版)。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次年长安被叛军攻陷。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 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原文 注释: 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强:勉强。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怜:可怜。 傍:靠近、接近。 译 文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 可惜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 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现存诗403首,七十多首边塞诗,另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篇。 岑参,原籍南阳,后迁居江陵,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去世之时56岁。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强欲登高去 强 勉强。 登高 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句意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 无人送酒来 送酒 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据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重阳节在宅边的菊花丛中闷坐,后来正好江州刺史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 句意 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怜 可怜,怜惜。 故园 家乡,故乡。 句意 我心情沉重地 遥望我的故乡 长安的九月菊花。 应傍战场开 应:应该,大概。 傍:靠近,接近。 句意:那九月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感悟诗意 通过描写重阳节思念长安故园,通过想象着故乡的菊花此时在战乱中开放的情景,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之情。 感受总结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望远,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和对和平的渴望。 课堂小甜点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运用了哪位历史人物的典故?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陶渊明的典故。作用:化用陶渊明的典故,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表现了诗人在战乱行军途中的凄苦境况。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中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①对菊花的怜惜; ②对故乡的思念; ③对战乱中人民的同情(关切); ④对和平的渴望。 重阳节当天行军的时候想起了故园长安。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边 塞 诗 1. 描写边塞的奇特风景。 2. 表现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或壮志难酬的愤懑。 3. 反映战争的残酷和战士的艰苦生活。 4. 表现征人思乡、闺中念远的边愁。 手法 以小写大,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 语言朴实无华,又寓巧于朴,余意深长 下节课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