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34396

【聚焦中考】2015中考语文(陕西)总复习+课件+教学案+考点跟踪突破:第四部分 第一讲 专题三 概括、探究、感悟(3份)

日期:2024-06-0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00次 大小:36122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中考,感悟,探究,概括,专题,第一
    专题三 概括、探究、感悟 ,          经典回放) 一、(2014·株洲)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节选)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有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陶渊明在作品中却让老百姓躲起来,这是不对的。”如果你是陶渊明,如何为自己辩护? _____ _____ 【答案】 要点:①政治黑暗;②寄托理想;③报国无门。 【点拨】 做好这一题,首先要搞清楚陶渊明的经历和写作本文时的背景。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他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于是他坚决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长期隐居田园,并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二、(2014·德州)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项籍字羽,下相人也。家世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去。梁怒之。籍曰:“书足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耳。”于是梁奇其意,乃教以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梁尝有栎阳逮,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史司马欣,以故事皆已。梁尝杀人,与籍避仇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梁下。每有大徭役及丧,梁常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子弟,以知其能。秦始皇帝东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无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二寸,力扛鼎,才气过人。吴中子弟皆惮籍。 节选自《汉书》 李清照《夏日绝句》和杜牧《题乌江亭》对项羽“乌江自刎”的看法大相径庭,你认同哪种?说明理由。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题乌江亭》 _____ _____ 【答案】 示例:我认同杜牧的看法。大丈夫应能屈能伸,忍辱负重,以求东山再起,成就霸业。项羽的做法不可苟同。 【点拨】 此题是在文言语段基础上的拓展,考查内容较广泛。《夏日绝句》以项羽的行为鞭挞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题乌江亭》则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清楚了这两首诗的内容,回答问题就比较容易了。 ,          解题技巧) 一、概括文意的方法: 1.看标题,明内容。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大多能揭示文章重点内容,暗示文章主旨,启迪行文思路。 2.看注释,明内涵。 (1)文章的注释有两种情形要引起注意。其一,是为了进一步疏通文意而必须借助注释。其二,是为了便于阅读和答题的难度较大时作为重要的条件和提示。 (2)对人物介绍的注释要倍加关注,有时隐藏着时代背景的介绍,而这对于做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3.看首尾明主旨。 文章的首尾往往蕴涵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体现着作者的写作意图。所以阅读时揣摩首尾,能体味题旨,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大意。 4.看全文明文意。 对句、段的分析不能就句论句、就段论段,要统观全局,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二、探究写作目的的方法: 有的文言文,作者的情感和态度是借助抒情、议论的句式直接表达出来的,带有明显的赞颂或批评、肯定或否定,从文章的关键语句中就能找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