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344662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4 古代诗歌四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3次 大小:1437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
  • cover
初中语文七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此诗。 2.品读全诗,体会作者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3.体会情景交融、客观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景物内涵,把握诗歌情感。 难点:体会情景交融、客观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沧海》,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渴望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首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二、初读诗歌,了解诗歌体裁 你知道这首诗的体裁吗?这种体裁有何特点?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绝句,绝句,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诗歌四句一首,短小精粹。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六言绝句较为少见。 三、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1.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世称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夸张。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2.写作背景。 王昌龄早年家贫,开元十五年(727)中进士,开始任秘书省校书郎,后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汜水尉,后来因事贬至岭南,一生遭遇坎坷。王昌龄天宝年间被贬到龙标尉,与其交情深厚的李白当时正在东南地区漫游,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慰藉远方的友人。 四、结合资料,疏通诗意 1.生齐读诗歌,并结合课本上的注释和课外讲解书,自主学习,尝试疏通诗歌的意思。 2.师指名生尝试翻译诗歌,点评并指导,然后明确诗歌意思。 柳絮已经落尽,杜鹃鸟在不停地啼鸣,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的西边。 五、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默读诗歌,思考下面的问题: 1.“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描写了“杨花”和“子规”。写“落尽的杨花”,点明了时令是“暮春”。“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又因为“杨花”是漂泊无定的,表现了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是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在这里把明月人格化了,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通过把明月人格化 ,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同时,这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寓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把客观事物人格化,能表达更强烈、更深厚的情感。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友人的关切、安慰之情。 六、诵读诗歌,体会韵律美 诗歌是最精练的语言形式,学习古诗要反复诵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这样才能感受诗歌的声韵美。我们一起来反复诵读这首诗歌。 1.一读,读准字音 要求:声音响亮,字正腔圆。 2.二读,读出节奏 师: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一般两字一个节拍,五言诗一般按“二三”或“二二一”的节奏朗读,六言诗一般按“二二二”的节奏朗读,七言诗一般按“二二三”或“二二二一”的节奏朗读。 (1)学生按音节兼顾意义的原则,尝试划分这首诗歌的节奏。 (2)师检查学生的划分成果后明确。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