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345194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3课《我爱这土地》 教案

日期:2024-06-1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9次 大小:1922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统编,语文,九年级,上册,3课,我爱这土地
  • cover
3.《我爱这土地》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引导学生把握诗歌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3.能引导学生领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试着进行诗歌创作。 教学重点 1.能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领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诗歌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的情结。谁不热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的激情。(放映题目:我爱这土地,并解题) 二、自主预习 1.作者简介 艾青,1910年3月27日生于浙江金华,现代文学家、诗人。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杭州西湖艺术院。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1979年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1996年5月5日因病逝世,享年86岁。 2.背景资料 《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嘶哑(sī)腐烂(fǔ)喉咙(hóu)吹刮(guā)汹涌(yǒng) 词语释义 嘶哑:声音沙哑。 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激怒:刺激使发怒。 温柔:温和柔顺。 腐烂:机体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破坏。 三、整体感知,合作探讨 1.诗人深爱着这土地,整首诗的感情应该怎样表达出来呢?我们来听一下录音朗读(朗诵指导:要求听准诗句的读音,把握本诗深沉和悲怆的感情基调,注意节奏和语速。) 2.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理解:诗人为什么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形容鸟的歌喉一般用“清脆”“嘹亮”“圆润”等词,能否换成这些词?说说你的理由。 讨论明确:不能。在当时的背景下,中国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遭受苦难,鸟儿虽然力量弱小,声音嘶哑,却还在奋力歌唱,急于抒发自己对祖国的感情,同时表达了诗人与祖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深情。 3.本诗的意象有哪些?如何解读这些意象? 讨论明确:本诗的意象有:鸟、土地、河流、风、黎明等。 (1)“鸟”的形象:象征诗人,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虽然祖国大地正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遭受苦难,但作为一只在炮火中力薄势单的鸟儿,却勇敢地护卫着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不但不会弃之而去,而且为它的解放加油呐喊;歌唱汹涌着“悲愤的河流”,吹刮着“激怒的风”,就是为中国人民满怀悲愤地掀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而呼号的礼赞。 (2)“土地”的形象: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这“土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说明祖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肆虐。一百多年来,我们这个古老民族遭受了列强的入侵蹂躏。(放映百年屈辱史图片) (3)“河流”“风”的形象: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悲愤”“激怒”都表现出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放映史上英勇反抗的英雄图片) (4)“黎明”的形象: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无比温柔”充满了诗人的向往。 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