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371544

6.2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日期:2024-06-16 科目:思想政治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84次 大小:42825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价值,判断,选择,教案,-2023-2024,学年
  • cover
6.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 对应章节 第二单元第6课第二框 主备人 课时安排 1课时 授课题目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认同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科学精神:通过学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原理,引导学生深刻领会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特征。 公共参与:坚定立场,走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关系;树立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 难点:理解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特征。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导入 图片导入:向学生介绍《觉醒年代》的大致内容。 【教师】《觉醒年代》是以是文化运动为创作背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而推出的一部优秀电视剧。今天我们就“三看”剧中的先进分子和热血青年们为中国寻找出路的种种探索和追求真理的过程,从中感悟“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请同学们将自己代入这个时代背景中。 展示本课目录“三看” 通过电视剧图片引入本节课学习,为学生创设情景,代入角色,吸引学生注意力。 (1分钟) 新授: 环节一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环节二: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特征 环节三: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 环节一:一看,看白话文辩论讲座 1.了解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教师】今天,在北大举行了一个推广白话文的讲座,台下听众有学生代表团、工人代表团和文学家代表团,各位代表们我们一起来看看今天的讲座上会发生什么? (播放视频,2分30秒) 【学生】思考1:对于白话文的推广,各位代表们,你们认为双方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的声音? 思考2:讲座下的各方代表们,你更倾向于哪一派的说法? 【教师】之所以出现两种不同的声音,是因为中国当时处于一个过渡时期,文言文和白话文同时存在于当时的中国,且不同群体的实践劳动、生活习惯与认知水平都有所差异,这是由社会存在和人们的实践决定的。各位代表在支持哪一方的过程中也相应的做出了你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P76 产生:略 含义:略 关系:略 环节二:二看,看《新青年》停刊 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特征 材料:展示图文资料 《新青年》是在20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由陈独秀、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沈伊默以及鲁迅等人轮流编辑。 1920年9月《新青年》改组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后胡适提出编辑部迁往北京,引起的激烈争论,发表“不谈政治”的新宣言,成为加剧分裂的导火线。 鲁迅不赞成发表“不谈政治”的新宣言。 在这战争中,新文化阵营分裂,陈独秀、李大钊等人集聚在一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而胡适等人则思想全盘西化,与《新青年》分道扬镳,自此《新青年》解体,另办《努力》杂志。 【学生】思考:昔日的君子之交,为何在政治观点上产生分歧,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教师】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化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社会历史性 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阶级性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主体差异性 环节三:三看,看全剧回顾,从结局感悟正确价值观的标准 3.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 【情节一】另一边的毛泽东去外地推行共产主义新文化运动,他兴味盎然以为自己能成功在当地推行共产主义思想,成果事与愿违。 一次失败算不了什么,毛泽东并没有意志消沉,而是痛定思痛,留在当地深入民间,了解民众们的诉求,跟民众们一同下地千活,体验民众们的生活状况便于更全面找到安排民众的方向。 P78探究思考:为什么说共产党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