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410907

选择性必修1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35张PPT)

日期:2024-05-20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2次 大小:1932197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选择性,PPT,35张,课件,交往,对外
  • cover
(课件网) 从“传统夷夏观” 探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本课目标: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选必1 第11课 课堂导入———概念界定 · 如何区别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历史名词 概念阐释 民族 民族关系 国家 国家关系 一般泛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 由有共同血统、共同生活、共同语言、共同宗教或相同风俗习惯而结合的共同团体。———《辞海之家·民族》 指民族与民族之间因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联系而形成的相互关系。中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在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方面有重要的地位。 ① “三要素说”——— eg:国家的领土、人民和权力([美]汉斯·凯尔森) ② “四要素说” ——— eg:人民、确定的领土、政府、主权(王铁崖) 中国古代的国家关系,则是专门指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往,包括与近邻———东亚的朝鲜、日本,以及东南亚各国,中亚、西亚、欧洲、非洲各国之间的交往,到16世纪逐渐扩展到与美洲之间的交往。 在今天我们的国土领域之内,我国各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建立的政权与中央王朝之间的关系,均应视为民族关系。 华 夷 壹 贰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边疆治理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 近代民族观与国家观的转型 叁 ▲ 唐朝《礼宾图》壁画 观 念 壹 传 统 夷 夏 观 中国古代 民族关系 与边疆治理 传统夷夏观 “华夷之辨”的由来与基本内涵 先秦 公元前 221年 萌芽 夏,大也。———《尔雅》 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尚书》 ·农耕文明: 较稳定的社会生活 再生机制强劲的小农经济与农业文化 ·游牧文明: 不稳定 游牧经济与游牧文化 儒家的华夷观? ·内诸夏而外夷狄。———《春秋公羊传》 华夷有别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论语》 ·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春秋》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孟子·滕文公上》 强调文化认同 强调“以华变夷”,反对“以夷变华” 华夷之辨的主要内涵包括: ① 地域之分。以中原地区为诸夏,以四方之人为蛮夷,东夷南蛮西狄北戎中夏; ② 文明之分。以诸夏为文明,以夷狄为野蛮落后; ③ 以文化(“礼”)为核心,而非血缘为核心。以文化程度作为华与夷的界限; ④ 华夷互化。华夷之间可以互相转化,但是主张以夏变夷,反对以夷变夏,认为华尊夷卑。 难点突破 传统夷夏观 “华夷之辨”的实践与演化 先秦 公元前 221年 萌芽 三代以上:华夷观念首次实践与“五服”制度 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 于是乎有刑罚之辟,有攻伐之兵,有征讨之备,有威让之令,有文告之辞。布令陈辞而又不至,则增修于德而无勤民于远,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 ———《国语·周语上》 春秋战国:诸夏亲昵,不可弃也 文化打压 ·中国者,聪明睿智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艺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战国策·赵策》 ·尊王攘夷。———《春秋公羊传》 ·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左传》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左传》 从中原王朝向边缘扩散的差序秩序 政治优越感 传统夷夏观的实践 夷夏观影响下的古代民族关系及边疆治理 秦 公元前 221年 公元前 202年 ▲ 秦朝形势图 2、周边少数民族: 东北的夫余、乌桓; 北方的匈奴; 西北的羌、氐; 南方的夷、越; …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