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420535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件(简约课堂)

日期:2024-06-26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16次 大小:11534690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11课,西汉,建立,文景之治,课件,简约
    (课件网) 汉阳陵陶俑 秦兵马俑 试比较秦兵马俑与汉景帝汉阳陵陶俑的表情有何不同?为什么呢? 导入新课 天下苦秦久矣? 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 部编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简约课堂 单元大概念:多民族封建国家、大一统、丝绸之路 解读课标 明确目标 培育素养 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通过对比秦始皇和汉初统治者的治国政策,理解关注民生的重要性,认识到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家国情怀、唯物史观) 通过对休养生息政策的学习,认识该政策是汉初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汉初统治者善于以史为鉴的政治智慧。(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知道西汉建立的基本史实,通过识读图文信息等理解休养生息政策,了解“文景之治”的基本史实。(史料实证) 01 02 03 2022课标 定目标 育素养 课文大概念: 休养生息、“文景之治” 秦的暴政 秦末农民大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 项羽、刘邦起义 失败 秦朝灭亡 项羽、刘邦 楚汉之争 刘邦取胜 汉朝建立 刘邦,沛县人,世代务农,曾任亭长。善于网罗人才,包括社会下层有才能的人。称帝后,论功定封,形成“布衣将相”的局面。 《咏汉高祖》: 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 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 西汉建立百废待兴 一 1.刘邦建汉 结合课本P54,将表格内容补充完整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刘邦(汉高祖) 长安 公元前202年 “汉并天下”瓦当 “汉并天下”瓦当直径17.5厘米, 西汉的建筑材料,用于屋顶每行瓦的最末端,出土于陕西西安汉长安城遗址。西汉初年,制作和使用“汉并天下”瓦当,目的在于为纪念刘邦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 1.刘邦建汉 《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接秦之敝(同弊)……,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1)根据材料,说一说,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 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锐减,土地荒芜 牛车 (2)当时的社会为什么会处于这样的境况? 秦的暴政, 长期战乱造成的。 (3)汉初的统治者的首要问题是什么? 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Text in here 百废 Text in here 乱世 待兴 2.面临问题 面对如此萧条的经济形势,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又是怎样解决的呢? 高祖 刘邦 3.解决办法 阅读材料1思考,陆贾想让汉高祖认识到什么?据此,他在材料2里提出了什么样的治国理念? 材料1:事逾烦(麻烦)天下逾乱,法逾滋(增加)而奸逾炽(多),兵马益(增加)设而敌人愈多。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用暴力措施对付民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材料2:夫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 01 02 陆贾 秦因暴政速亡 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吸取教训 启奏陛下:天下初定,百废待兴,因轻摇薄赋,予民休整。 1.“休养生息”背景 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吸取秦朝因暴政速亡的教训。 休养生息无为而治 二 休养生息 民不聊生 经济破坏 暴政失民心 出身下层 了解民间 社会状况 秦亡教训 出身经历 休养生息政策指大动荡、或长期战争以后,统治者不搞劳民伤财、严刑峻法的统治,改以宽刑薄赋的政策,保养民力,增殖人口,以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 2.什么是“休养生息”? 黄老之学 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目的何在? 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农,天下之本也。……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 鼓励农业 “兵皆罢归家。” “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shù)人。” “减田租,复十五税一。” “令士卒从入蜀、汉、关中者皆复终身(免徭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