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433514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第6讲 传统文化——衣食文化 教案

日期:2024-05-1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3次 大小:88524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统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
  • cover
传统文化———衣食文化 适用学科 语文 适用年级 初一 适用区域 部编版 课时 2课时 知识点 食不厌精 火候须知 五采为服 玉不去身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传统的饮食与服饰特点2.能从各种具体的饮食行为和服饰形式中寻找其中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 掌握饮食与服饰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注意饮食与服饰源流 亲爱的同学们,盛夏已经过去,金秋悄悄来临,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我们即将步入一个硕果累累的文化殿堂。对于人类来说,衣食是基本需求,是生存的首要条件。在漫长的文明史上,中华民族怀着对自然的敬畏与对劳动的尊重,运用智慧,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衣食文化。每一道精致菜肴的烹制、每一种华美服饰的制作都蕴含着古人最虔诚质朴的情感,承载着古人最厚重坚定的信念,有对故土乡亲的思念,有对天人合一的信仰,有对劳动创作的热爱。截然不同的饮食流变、千差万别的着装习惯凝聚着中华民族多样化的生活价值观和审美趣味,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在本节课,让我们一起领略中华饮食与服饰文化的魅力吧! 1.经典导读 每天早上,家人会为你精心准备营养丰富的早餐;大年三十儿,全家人会聚在一起享用丰盛的年夜饭。一顿饭不论规模大小,餐桌上的饮食搭配、礼仪规范等,却都要有一定的讲究。古人具体是怎么做的呢?就让我们从孔子身上来寻求答案吧! 本节的经典原文选自《论语 乡党》。《乡党》这一篇记载了孔子的言行举止、饮食起居、生活习惯等,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而又谨守礼仪的孔子。选文中详细记述了孔子对饮食的种种要求:粮食要春得精细,鱼和和肉也要切得细密;不吃那些不新鲜的、烹调不当的、反季的食物;吃肉的量不要超过米面,喝酒不要喝醉……这些看似繁琐的规矩,不仅体现了孔子的饮食习惯,更反映出孔子对“中庸”的追求和对于“礼”的尊重。 孔子曾说:“过犹不及。”意思是说,超过标准和达不到标准是一样的。在孔子心目中,把握为人处世的“度”,持守中庸之道,才是正确的态度。所以孔子在饮食中也遵循了适度原则,不多食肉,不多饮酒。这样的原则对我我国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典原文: 食不厌精,脍①不厌细。食饐②而餲③,鱼馁④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⑤如也。席不正,不坐。 【注】①脍:细切的肉。②饐:食物腐败发臭。③餲:食物经久而变味。④馁:鱼类腐烂。⑤齐(zhāi):通“斋”,斋戒。 2.文化雅苑 饭前祭 孔子在楚国时,有位渔夫一定要把一条鱼献给他。孔子不肯接受。献鱼的人说:“现在天气很热,如果到市场上卖不出去,就要把它扔掉,这样还不如送给您呢。”孔子就接受了。 孔子让跟随的学生们把鱼清洗干浄,然后祭祀。学生们问:“别人要丢掉的东西,您反而要祭祀,这是为什么呢?”孔子回答:“吃鱼前祭祀符合礼制规定。而且我听说,不糟蹋多余财物、愿意施舍给别人的人,就是圣人。现在我接受了圣人的赏赐,怎能不祭祀呢?” 你知道孔子所说的饭前祭是什么样的仪节吗?据说在周朝,饮食前都要先祭祀,就是从各种食物中各拿出一点,装在礼器里,纪念最初发现这种食物的人。 1.经典导读 在日常生活中,你可能注意过这样一种现象:同是一道菜,即使选用相同的食材,按照相同的步骤,每个人做出来的味道也是不一样的。这是为什么呢? 一日三餐既能为我们提供身体所需的能量和营养,也能为我们提供感官的享受。正因如此,烹任的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烹任”的意思是通过烧、煮等方式将食物做熟。既然要将食物做熟,就离不开火。人类在发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