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445856

第08课时间的脚印 讲义(含解析)语文八年级下册

日期:2024-05-2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9次 大小:92692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课时,间的,脚印,讲义,解析,语文
  • cover
第08课 时间的脚印 讲义 [单元学习任务] 人文任务 语文任务 自然现象中蕴含的科学道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1.学习用理清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的方法,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2.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 学习目标: 1.结合标题,理解文章所阐述的事理。 2.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掌握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3.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 [任务一] 语基构建 1.字音: 掸(dǎn) 踪迹(zōng) 烘烤(hōng)腐蚀(shí) 沙砾(lì) 山麓(lù) 沟壑(hè)龟裂(jūn) 帷幕(wéi) 海枯石烂(kū) 2.词义: 踪迹:行动所留下可察觉的形迹。 装置:机器、仪器或其他设备中,构造较复杂并具有某种独立功用的部件。 海枯石烂:大海干涸,岩石成土。喻指经历极长久的时间。 烘烤:指用火燥物。烤东西。 腐蚀:指物质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失去它原有的性质的变化。 沙砾:指沙子和碎石。 掸:用掸子或别的东西轻轻地抽或拂,去掉灰尘等。 浑浊:指由于沉淀或沉积物而混浊不清。 山麓:指山坡和周围平地明显的交线或山坡和周围平地之间的过渡带。 沟壑:山涧,山沟。 龟裂:裂开许多的缝隙。 帷幕:悬挂起来用于遮挡的幕布。 [任务二] 资料助读 陶世龙(1929—)中国著名科普作家。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他主要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代表作《揭开大地的奥秘》、《地球的画像》、《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我们居住的星球》等。 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江苏教育-出卷网-1999年版)。略有改动。本文是一篇科普读物,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事理说明文。它所说的时间,本质上是一个地质学概念。作者把时间的概念,从日常的感觉延伸到自然界中,引出了关于时间的又一种境界。 铜壶滴漏 古代计时的器具,用铜制成,分播水壶、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以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划分一百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用以表示时间。也有不用水而用沙的。 [任务一] 文本梳理与构建 任务点一 结构导图 任务点二 主旨点睛 这篇文章用生动、准确、严密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岩石记录时间的作用、方式以及读懂“时间的脚印”对人类的重大意义,激发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任务二] 文本学习与探究 任务探究一 内容理解 1.第4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主旨为什么? 明确 不偏离主旨,因为写“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说明时间是可以被记录的,为下文说明岩石可记录时间提供了有力的辅证。 2.文章采用了怎样的结构形式来说明“时间的脚印”? 明确 作者首先设问:开篇在引用高士其的诗《时间伯伯》后,自然而然地提出问题,由设问句一问一答,从而领起全文的说明内容。接着作者又是用设问句“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引入,再从岩石形成的过程和岩石记录了时间的踪迹两个方面进行说明。最后对这一段落即第二部分进行总结:“瞧!大自然给我们保留了多好的记录……这里不过是拉开了帷幕的一角而已。”这样,通过启承的关键句,理清主体部分看似庞杂的内容,理解也就容易了。最后一段说明认识岩石中时间脚印的意义,即增长知识,找寻地下宝藏。 3.哪些因素造成了岩石的毁灭? 明确 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风,雪,空气和水中的酸类,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人为因素。 任务探究二 写作手法 4.文章以“时间的脚印”为标题,有何作用? 明确 说时间有脚印是拟人,把时间比成脚印是比喻,本文标题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抽象的时间,具体化、形象化,更能吸引读者,使读者产生阅读的兴趣。 5. 文章引用高士其的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 引用高士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