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单元 踏上美好的艺术之旅 目标与内容 (一)学习目标 1.会写“哉、巍”等14个生字和“谱写”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和《月光曲》第9自然段。 3.借助注释、插图,结合资料袋了解文言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与同学交流阅读感受。 4.诵读课文,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感受艺术家们的人格魅力。 5.发现生活中的艺术,运用列提纲的方法完成“我的拿手好戏”,把重点部分写具体,能用积累的词句表现不同艺术的特点,尝试在表达艺术之美的过程中体会艺术创作的美好。 (二)学习内容与学习重点 学习内容 学习重点 教材内容 ●精读课文 文言文两则 月光曲 ●略读课文 京剧趣谈 ●口语交际 聊聊书法 ●习作 我的拿手好戏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 ●补充资源 书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艺术符号》 电影:水墨动画《山水情》 纪录片《京剧》 1.阅读文言文,借助注释、插图,结合资料袋了解文言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2.诵读课文,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3.积累与艺术相关的丰富词句,借助这些词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看法,体会艺术创作的美好。 (三)设计说明 本单元围绕人文主题“艺术之美”组织选文,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一篇略读课文《京剧趣谈》,口语交际《聊聊书法》,习作《我的拿手好戏》,《语文园地》中“词句段运用”编排了一组与传统戏曲有关的词语,“日积月累”编排了一组与各种艺术相关的成语,这些内容紧扣单元主题,文体多样,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 《文言文二则》由《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组成,前者是民间口头流传的故事,语言意境隽永,表现了音乐艺术之美和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后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散文,语言通俗幽默,揭示了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的道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故事,告诉我们美好的音乐不仅来自卓越的想象和才华,更依靠高尚真挚的情感。《京剧趣谈》是一篇文艺性很强的说明文,介绍了“马鞭”“亮相”两种艺术表现形式,传递出京剧独特、奇趣的艺术魅力,表达了作者对传统艺术的自豪感。习作《我的拿手好戏》主题生活化、儿童化、真实化,比本单元中其它内容更为贴近儿童的生活。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要学习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来体会艺术之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是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每个阶段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本单元的课文文质兼美、情真意切,包含着一定的想象意境和联想空间,吸引着读者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从而体会艺术形式之美以及艺术家的人格之美。高年级学生已经能够借助词句的表达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这个单元里则需要引导他们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从不同角度展开想象,进行有意想象和创造想象,从而感受艺术作品的形象和情感之美。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能把自己的拿手好戏的重点部分写具体”。六年级的习作训练重点是“围绕中心意思写”,本单元则是学习使用列提纲的方式聚焦题材,安排详略。本单元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有着一定的距离,学生相关知识背景不足,审美和品鉴能力有限,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难。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真实生活与课文内容的联系,更好地体会“艺术之美”,我们在设计时调整了原有的教材顺序,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补充大量资料,增加必要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在艺术与生活、个人与艺术家之间建立联系。 首先,走进真实的家乡艺术,在实践中丰富体验。“艺术”是一个抽象的词语,从生活入手,它就会变得真实可感。“寻访家乡的艺术”学习活动能够沟通生活与课本,消除艺术与学生之间的隔膜。在家乡的历史上,一定有一些文人志士,他们或书法造诣深厚,或绘画水平一流,或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