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456341

统编语文七下 17《短文两篇》教案(第二课时)

日期:2024-06-1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2次 大小:7359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统编,语文,七下,短文两篇,教案,第二
  • cover
短文两篇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复习题,学生独立完成。(运用多媒体显示。) ⑴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 ②斯( )是陋室,惟( )吾德馨( )。 ③苔痕上( )阶绿,草色入( )帘青。 ④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 ⑤可以调( )素琴,阅金经。 ⑥无丝竹( )之乱( )耳,无案牍( )之劳( )形。 【答案】①名气,著名;灵异。②这;只是;品德高尚。③生长;映入。④知识渊博的人;平常普通人。⑤弹奏。⑥音乐;使……扰乱;官方公文;使……劳累。 ⑵翻译下列句子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_____ 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_____ 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 ④莲,花之君子者也。_____ 【答案】①山不在乎有多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显得有名气。水不在乎有多深,只要有龙就显得灵异。②这虽然是陋室,只是住着我这品德高尚的人(就不显得简陋了)。③我只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中长出来但不受污染(的品格)。④莲花是所有花中的君子啊。 2.教师检查答案后小结归纳,导入新课。 师述: 看来大家对本课基础知识掌握的还可以,但对内容理解的怎么样呢?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下吧。 二、讲授新课,理解内容。 (一)学习《陋室铭》。 1.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教师设问,学生齐读课文后思考。 问题⑴:“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明确: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问题⑵:“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是什么修辞手法?“上”和“入”有什么好处? 明确: 写陋室幽雅恬静的自然环境。对偶、拟人。“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而且流露出作者对景物的喜爱之情。 问题⑶“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明确: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问题⑷“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明确: 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2.继续追问,深入理解。 问题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用到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对偶、比喻、起兴、类比。以虚衬实,以比喻起兴,用类比的方法以次引出陋室,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问题⑵: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对陋室进行描写的?突出了陋室怎样的特点?文中有两处用了实写和虚写相结合的方法,分别是哪两处? 明确: 写居室环境和交往人物以及日常生活; 突出“清”“儒”“闲、雅”的特点。实:谈笑有鸿儒;可以调琴素,阅金经。虚: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问题⑶:“可以调琴素”和“阅金经”各照应了哪句? 明确: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问题⑷:文章结尾提出两个历史人物,引用孔子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 诸葛亮深居茅庐,但才高德昭,杨雄才学超世,其居何陋之有。作者用这两位先贤自比,说明只要“德馨”,所居陋室又何陋之有呢?这是类比的方法。引用孔子的一句话,用反问的形式呼应了前面的“斯是陋室”,准确地点明了全文主旨。 (二)学习《爱莲说》 1.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问题⑴: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 明确: 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问题⑵: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明确: 两个“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