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470902

22. 《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2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6次 大小:1293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 cover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文言文选自部编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礼记二则》,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因为作者是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所以对人类美好的社会生活充满了向往,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这就是作者描绘的“大同”社会。 学情分析: 初中生学习本文不宜要求过高,能粗知内容大意即可,但一定要熟练地背诵全文。为将来进一步消化它创造条件学习。 教学思路: 温故知新,首先从学过的《桃花源记》一文导入新课,再通过读文,译文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东晋诗人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是《礼记》中“大同”社会的艺术再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礼记》有关的知识。 3重视朗读,提高朗读能力,疏通文意,并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2.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本文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智慧和精神,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教学重、难点: 1.要求在反复的诵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背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联系《桃花源记》,并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2—3分钟) 1、同学们,对美好社会的不懈追求,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我们学过的《桃花源记》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其实由陶渊明上溯千年,我国就有了名字为“大同”的美好社会构想。那么大同社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和陶渊明所描述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之处呢?今天,让我们带着问题学习《大道之行也》。 2、简介文章出处,了解写作背景(大屏出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5分钟) 1、学生初读课文,认识字词。 选贤与能(jǔ)  讲信修睦(mù)  幼有所长(zhǎng)  矜(guān) 男有分(fèn) 谋闭而不兴(xīng)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2.听课文朗读录音,注意停顿和语气。(课件展示朗读节奏) 三、合作学习(10—15分钟) 同学们放声读课文,并分学习小组结合注释、工具书对文章意思进行梳理,同时解决其它问题,如果个人和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全班解决。 (一)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 教师点拨,学生识记重点词语。 ⑴通假字 ①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选举) 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 ⑵古今异义词 ①大道之行也。大道:(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宽阔的道路。) ②女有归。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回归。) ③盗窃乱贼而不作。作:(古义:兴起。今义:做某事,从事某种活动。) ④是谓大同。是:(古义:代词“这”。今义:常用作判断词,或与“非”相对。) ⑶一词多义 ①闭:A.是故谋闭而不兴(闭塞)    B.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关闭) ②谓:A.是谓大同(动词,叫作)     B.予谓菊(动词,认为) (二)小组合作解决译文,难理解的句子教师点拨指导。 (设计意图:书下注释有的要求学生自学完成,不必再讲,句子一看就懂的也不必强求精确翻译。对于难理解的句子可在书下注释的基础上简单指导,以保证充足的诵读时间) (三)初知文意的基础上指导诵读 a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b“不独亲其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