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7476412

浙教版 初中科学 七上 1.4 -1.5知识点整理单

日期:2025-04-29 科目:科学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43次 大小:80016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教版,初中,科学,七上,-1.5,知识点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科学测量 整理单 一、概念梳理 测量:将一个待测的量和公认的标准量相比较的过程。 体积:物体占用空间的大小。 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 长度 1、单位 (1)国际单位:米(m)。 (2)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单位换算:常用的长度单位由大到小排列为km、m、dm、cm、mm、 m、nm。 测量工具:刻度尺 人们还可以利用自己的手、脚等来粗测物体的长度。声呐、雷达、激光等是现代测量中常用的技术。 刻度尺的使用 使用前:观察刻度尺,零刻度是否磨损,最大测量范围(量程)和最小刻度值(精确度)。 (2)使用时: ①放正确: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使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尺一定要与待测物紧贴、平行。 ②看正确: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垂直,不可斜视。 ③读正确:读数时先读被测物体长度的准确值,再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即准确值+估计值)。 ④记正确:被测物体的长度=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长度的特殊测量办法 累积法 常用于测量微小长度,如细金属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由于被测长度太小(可能比刻度尺的分度值还小),直接用刻度尺测量会很不准确而导致测量错误,因此常可以采用“积累”的方法,用刻度尺测出多匝金属丝的总直径或多张纸的总厚度,再算出一根金属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 (2)组合法(卡尺法) (3)滚轮法 为测量形状不规则的跑道长度,可用“滚轮”的方法,先测出轮的周长,再乘以轮沿跑道滚过的圈数,即为跑道的长度这样便利用多个轮周长替代了跑道的长度,间接测出了跑道的长度。 (4)化曲为直法 常用于测量弯曲物体的长度。如圆周长、地图上河流长等,可用纸条、软线等无弹性的软材料附着在被测的弯曲物体上,正确记下始末位置,再将软材料拉直后,用刻度尺测出其长度,便是弯曲物体的长度。 三、体积 1、单位 (1)国际单位:立方米(m3)。 (2)常用单位:固体:立方分米(dm3)、立方厘米(cm3)、立方毫米(mm3), 液体:升(L)、毫升(mL)。 (3)单位换算:1米3(m3)=103分米3(dm3)=106厘米3(cm3) 1分米3(dm3)=1升(L)=103毫升(mL)=103厘米3(cm3) 1毫升=1厘米3 2、测量工具:刻度尺、量筒、量杯 (1)规则的物体: 用刻度尺测量长、宽、高等,用公式求体积。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 (2)不规则物体和液体:用量筒或量杯测量体积。 4、量筒和量杯 (1)量筒和量杯的异同 ①相同:都没有零刻度。②不同:量筒上的刻度是均匀的;量杯上的刻度是不均匀的,上密下疏。 (2)量筒的使用方法 ①首先看清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②测量前,量筒必须放在水平桌面上。 ③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 5、用量筒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1)不吸水的固体 ①沉在水底的物体(小石块)--排水法 a.把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倒入适量(加入的水能完全浸没物体,但浸没后又不会超过量程)的水,测出水的体积V1; b.把小石块用细线捆住,沉入水中,测出小石块和水的总体积V2; c.小石块的体积V石=V2-V1。 ②浮在水面的物体(木块/塑料盒)--挂重法 a.把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倒入适量的水,用细线拴着小铁块浸入水中,测出此时的体积V1 ; b.把木块拴在栓有小铁块的细线上,浸入水中,测出此时的总体积V2; c.木块的体积V木= V2-V1。 (2)吸水的固体 ①用细沙或面粉代替水②在物体表面涂一层薄薄的油③先将物体放入水中使其吸足水,再测体积。 (3)溶于水的固体用细沙或面粉代替水进行实验,也可用不能溶的液体。 四、温度 1、单位 :摄氏度(℃)。 如:15℃,读作:十五摄氏度 ; -5℃, 读作:零下五摄氏度(负五摄氏度) 测量工具:温度计 (1)原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