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479345

14-2《荷塘月色》课件(共35张PPT) 2023-2024新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4-06-1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7次 大小:948404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新统编,必修,语文,高中,统编,14-2
  • cover
(课件网)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朱自清曾以一篇《背影》,将月台、父亲和橘子联系在了一起,写出了浓厚的亲情。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习他的另外一篇散文《荷塘月色》,体会其中的情感。 导 入 1.描述《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论述新鲜贴切的比喻、通感所产生的效果 2.品读文本,学习使用《荷塘月色》情景交融的写法,复述其严谨的结构 3.讨论作者心中情和笔下景,述说本文感性与理性交织构成的独特情致,逐步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中国现代诗人、散文作家、民主主义战士。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泽东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主要作品有《背影》《春》《欧游杂记》等。 作者简介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新文化运动的统一战线发生分化,仍然坚持文化批评阵地的知识分子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寂寞和凄凉,于是纷纷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作为一个爱国的民族主义者,朱自清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他始终平息不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与憎恶,内心始终是抑郁的。课文中流露出的想寻求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正是那个时代的他苦闷心境的折射。 1.煤屑(xiè) 2.幽僻(pì) 3.蓊蓊郁郁(wěng) 4.踱着(duó) 5.羞涩(sè) 6.颤动(chàn) 7.斑驳(bó) 8.倩影(qiàn) 9.乍看(zhà) 10.媛女(yuàn) 11.鹚首(yì) 12.敛裾(jū) 纠正字音 认准字形 一、快速浏览课文,总结每段大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第六段 第七段 第八段 第九段 第十段 荷塘月色 交代夜游荷塘的缘由 描写煤屑路 途经煤屑路的感受 描绘月下的荷塘 描绘塘上的月色 描绘荷塘四周景象 回忆江南采莲 表达无福消受嬉戏光景 回忆《西洲曲》句子 交代回到家中 明线:游踪,外结构 暗线:情感,内结构 本文的文章其是行踪和情感双线推进的、互相交织的。 思 考? 本文是按照什么线索展开的?借助导学案回答问题 地点 景物、情景 作者心情 根据双线完成下列表格 家 月亮升高、马路寂静、妻儿欲眠 颇不宁静 小煤 屑路 路幽僻、树蓊郁、夜寂寞、月色淡 不理俗务、便觉自由 (渴求宁静) 月下 荷塘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 暂得宁静 荷塘 四周 树、山、路灯、蛙、蝉(江南采莲、嬉游光景) 热闹是它们的,无福消受 家 妻儿熟睡 (仍不宁静) 思 考? 空间线索 家 小径 渴求宁静 颇不宁静 片刻宁静 走出宁静 小径 圆形结构 空间逻辑 1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 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4、5、6段集中写荷塘、月色相互辉映的美景,未 直接表达心情,但通过作者对优美景色的描写,可 以感受到作者暂时沉浸到了美景中而忘却了烦恼, 寻得了片刻的宁静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片刻宁静得而复 失,过渡极为自然) 7、8、9、10段:“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心境回到现实) 情感线索,请找出作者情感的句子 直抒胸臆,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引领全篇,是文眼句。 引出下文,心情烦闷而月下散步 思 考?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结合文本和创作背景谈谈作者内心为何“颇不宁静”? 政局动荡: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作者处于苦闷彷徨中。 经济压力:诗人顾念家中妻儿(“妻子儿女一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