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507775

高中历史(统编版)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件(共37张PPT)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4-06-23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1次 大小:3275128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历史,高中,文化,纲要,中外,必修
  • cover
(课件网)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一)农业 1、 高产作物引进(玉米、甘薯、马铃薯) 材料一: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 (1)影响 ①提高土地利用率,推动开垦耕地(面积扩大),提高粮食产量 ②推动人口增长 ③缓和人地矛盾 ④推动经济作物种植和推广,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农业区域化 ⑤改善人们的饮食结构 ⑥生态环境恶化 2、多种经营方式兴盛。 3、经济作物繁多(茶叶、棉花、烟草、花生) 4、生产区域化; 5、农副产品商业化。 材料一:各地众业兼营的的情形,除了粮食作物外,大体上在沿江沙地和地形高昂的常熟、昭文、嘉定、坤山和镇洋的大部分地区,以种植棉花、纺纱织布为主……在沿太湖地区和毗邻浙江嘉兴和湖州府的吴江震泽的不少地方,以种桑养蚕、缫丝织绸为主。在属于吴县的太湖中的洞庭东西山,以蚕桑水果花木种植为主。在太湖、淀山湖、阳澄湖……和其他水网地区以渔业为主。在苏州城郊,以花木蔬果为主。 ———范金民 《清前期苏州农业经济的特色》 材料二:明朝中期常熟一位地主谭晓,用低价购买了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雇用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收成大增。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顺带捕捉鸟类和昆虫,此类副产品运到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由此,谭晓成功致富。类似新现象,从明中期起逐渐多见。 ———部编版《中外纲要上》 材料一: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361万历二十九年七月丁未 1.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生产。 2.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二)手工业 (1)产生时间:明朝中后期,出现机户、机房、机工,表明雇佣关系产生。 (2)产生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 (3)发展缓慢的原因: 经济:①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 政治:②专制统治 思想:③重农抑商观念...... (三)商业 1.货币:白银大量流入,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1)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的原因: ①新航路开辟 ②自然经济繁荣,中国处于出超(顺差) 2.贸易:海外、长途、大额贸易发展 丝—银对流贸易(马尼拉大帆船) 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大宗商品在福建漳州的月港经马尼拉到达西属美洲的阿卡普尔科(今属于墨西哥)、智利、秘鲁等地区,回欧洲。自1571年至1821年的250年中,自美洲运往马尼拉的白银共约4亿比索,其中约二分之一流入中国。 3.商人:实力雄厚的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 (1)产生原因:长途贩运发展;人地矛盾突出 (2)代表:晋商、徽商 (3)特点: 以地域为中心;宗法观念; 以血缘、乡缘、业缘为纽带; 商业资本雄厚; 注重商业道德和行业秩序 4.以经济功能为主工商市镇繁荣,成为地区贸易网络中心 材料一: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行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的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市镇 景德镇 汉口镇 朱仙镇 佛山镇 行业 制瓷 交通 交通 冶铁 材料二:明清四大市镇简表 (1)特点:高度商品化、专业化、区域化、数量多、密集、辐射广、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 (2)影响: 积极:劳动力转移,乡村都市化;江南地位提升;社会风尚改变; 消极:市镇大多缺乏独立性,深受封建统治和地方宗法关系束缚。 材料一:(明清时期)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积累得来的财富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