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523142

【核心素养目标】4.1夯实法治基础 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01 科目:政治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7次 大小:7573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核心,素养,目标,夯实,法治,基础
  • cover
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第一框 夯实法治基础 一、政治认同 1.体会法治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认同法治价值观。 2.知道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3.感受法治中国的进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信念。 二、法治观念 1.了解法治对个人生活、社会秩序和国家发展的作用,知道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2.了解以民法典为代表的、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法律,理解法律是实现和维护公平正义的基本途径。 3.依法规范自身行为,自觉做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三、责任意识 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民主和法治意识,能够积极为建设法治中国建言献策。 教学重点:法治的意义。 教学难点: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教法:讲授法、情境探究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一、导入新课 你说我猜,学生猜测法律名称,并思考:这些法律与本课标题中哪个词有关? 教师总结:是的,与我们法治息息相关,今天我们一起进入《夯实法治基础》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 探究一 选择法治道路 (一)法制与法治区别联系、法治的含义与要求 1.展示法治与法制的区别联系图并讲解,得出法治含义:依法治理。学生思考:依什么法,怎样治? 小结: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 2.活动一:选法条,感良法 课件展示四则法条,学生分组讨论:更关心哪条?为什么? 小结: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依法治理需要良法。 教师提问:是不是有了法律制度,就能实现法治? 3.活动二:观视频,感善治 播放视频:昆山反杀案,学生分组讨论:视频中电瓶车车主是不是正当防卫。 小结: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二)法治的作用/为什么选择法治道路 教师提问学生思考:此案例回到古代社会,会有什么结果?得出人治与法治区别 出示表格: 法治 人治 基础 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 建立在专制和独裁的基础上 确定性 法律的规定具有明确性 个人随意性和内容模糊性 可预期性 为人们提供长久的预期 规则不具有长远的可预期性 科学性 法律是众人参与的结果 命令是个别有权者的决定 稳定性 具有长久的稳定性 不具有长久的稳定性   教师讲述:法治,它意指所有的权威机构,立法、行政、司法及其他机构都要服从于某些原则,这些原则一般被看作是表达了法律的各种特征,如正义的基本原则、道德原则、公平和合理诉讼程序的观念,它含有对个人至高无上的价值观念和尊严的尊重。 小结: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探究二 描绘法治蓝图 (一)改革开放后的法治进程 活动三:读资料,补法治历程 学生阅读教材P48“相关链接”,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进程并补充完整 教师讲述:①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②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并将其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予以有力推进。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党中央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取得重大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