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577124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 古诗三首 同步练习(含答案)

日期:2024-05-13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试卷 查看:45次 大小:44571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
  • cover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 古诗三首 同步练习 一 初读古诗,写生字。 1.这mù( )色中的江景真美啊,让人不禁想yín( )一首奇丽的小诗。 2.苏轼从远处、近处、正面和cè( )面看到的lú( )山山峰的形态各不相同,这是他身处山中的yuán( )故。 二 给下列加点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可怜九月初三夜( )。  A.怜悯  B.可惜  C.可爱 2.题西林壁( )。 A.书写,题写 B.问题 C.评论 3.梅雪争春未肯降( )。 A.投降 B.服输 C.降服 4.梅须逊雪三分白( )。 A.不及,比不上 B.退让 C.恭顺 三 读古诗,体会表达的生动,感受观察的细致,完成练习。 1.《暮江吟》中诗人连续观察了不同时间的景物:先在_____ (A.黄昏 B.夜间)看到“残阳铺照”;又在_____ (A.黄昏 B.夜间)看到“露似真珠月似弓”。下面第_____幅图描绘的是“残阳铺照”。看到这幅图,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景象?请用自己的话在框中写一写。 我想到的画面:_____ _____ 2.诗句讲究炼字。“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字与“射”字相比,更能体现夕阳光线_____的特点;与“照”字相比,“铺”更具有(静态美 动态美)(选择正确的答案打“√”),更好地表现了夕阳的余晖在水面展开的壮美景象。 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句诗写了诗人从_____、_____的不同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不同的位置观看庐山的感受,体现了诗人观察的全面、细致。 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真面目”是指_____。“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_____”(填诗句)。 四 古诗对比阅读。 雪梅(其一) [宋]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雪梅(其二) [宋]卢钺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1.写出两首古诗分别描写了哪些事物,再根据思维导图把其中两种事物的关系补充完整。 2.“梅雪争春未肯降”一句运用了_____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梅和雪为了“争春”不肯认输的样子。 3.《雪梅(其二)》中阐述了三种事物之间的关系,缺一不可,只有三种事物相结合在一起,才能组成“_____”。 4.关于《雪梅(其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描写了梅花的颜色与形状。 B.本诗展现了一幅充满诗意的梅花白雪图,朝气蓬勃。 C.傍晚,诗句落笔写完后,天空又下起了大雪,饶有意境。 D.本诗是一首七言绝句。 5.《雪梅(其一)》后两句把梅和雪作比较,突出了梅_____的特点和雪_____的特点,告诉我们_____的道理。《雪梅(其二)》中作者追求的美景是_____。 6.下列诗句中“雪”的意思与其他三句中不一样的一项是( )。 A.有梅无雪不精神     B.有雪无诗俗了人 C.日暮诗成天又雪 D.雪却输梅一段香 7.两首《雪梅》都是出自诗人卢钺之手,你更喜欢哪一首?请说明理由。 _____ _____ 答案 一、1.暮 吟 2.侧 庐 缘 二、1.C 2.A 3.B 4.A 三、1.A B 一 傍晚时分,太阳快要落山了,余晖铺洒在江面上,使江水未受光照处呈现出青绿色,受光照处呈现出红色。 2.柔和 静态美 3.正面 侧面 远 近 高 低 4.庐山的真实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四、1.梅 雪 雪梅争春 雪梅映春 雪 诗 2.拟人 3.十分春 4.A 5.香 白 事物各有所长 梅、雪、诗和谐共存 6.C 7.示例:我更喜欢《雪梅(其一)》,因为争奇斗艳的过程更能凸显雪和梅各自的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