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579051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件(共41张PPT)

日期:2024-06-23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0次 大小:4832327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5课,至清,中叶,经济,文化,课件
  • cover
(课件网) 材料1:明代白银产量并不算多,平均每年30万两略多……如此少的白 银产量,自然无法承担庞大的明朝经济货币化的历史重任…… 白银在明代逐渐成为主流,从货币及商业层面改写着明代社会。 ———徐瑾《白银帝国》 材料2:美洲在17C和18C分别生产的3.7万吨和7.5吨白银,大约一半转手 到亚洲,这些白银最终主要流入中国……中国获得了大约6万吨白 银,大概占世界有记录的白银产量的一半。中国大量的生丝、丝 绸、棉布流向各国,这就是著名的“丝- 银”对流。 ———摘编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3:19世纪初以前,中国经济总量仍雄居世界榜首。1700年,中国、 西欧的GDP在世界的占比分别为22.3%和22.5%,1820年则分别为 32.9%和23.6%。 ———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思考1:中国原本产银不足,大量白银缘何而来? 1820年中西GDP差距悬殊又该如何解释?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领先”与“脱节”的时代 课程标准:1.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2.通过了解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问题1:阅读材料并简述明中后期至清前期的经济发展表现 明朝中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其中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从这段时间起,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 ———《中外历史纲要》(上)教材96页 手工业各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手段,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这类情况在清朝继续有所发展。自明朝中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安徽南部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中外历史纲要》(上)教材97页 明朝后期曾颁行“一条鞭法”,规定农民不再为官府服役,改交役银。根据每户人丁、土地两项标准算出役银的具体数目,与该户的田赋合并,折银征收。清朝在此基础上,首先将役银中按人丁摊派的部分“丁银”加以固定。康熙五十一年(1712 年),康熙帝宣布以后每年的丁银都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全国人丁总数为标准征收,此外多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即位后,进一步将这笔数额固定的丁银完全分摊到田赋当中,每田赋银一两附带征收丁赋银若干(数额因地而异),称为“摊丁入亩”。这样相当于废除了人头税,使得“穷民免累,而国赋无亏”,体现国家对百姓人身束缚的减弱。 ———《中外历史纲要》(上)教材96页 农业 ①济作物品种繁多; ②引进高产作物并广泛种植; ③农副产品商业化 手工业 ①开始工场; ②出现了雇佣关系; ③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商业 ①白银货币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贸易发展和商业资本集聚) ②工商业市镇兴起(四大名镇汉口,朱仙,景德,佛山 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③商帮形成(地域性商人群体出现如徽商和晋商) 材料4:明代白银货币化打破了明初以来的银禁,方便了商人的商业活动。不仅 完成了货币体系的转变,而且引发了社会巨变。其最显著的意义在于, 既标志着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又标志着中国由此主动 走向世界并开启了经济全球化的航程。 —万明《关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思考》 随着白银货币化和商业经济的迅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