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596265

【广西专版】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4讲 货币与赋税制度 课件+考点规范练(含答案)

日期:2024-06-03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5次 大小:82387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高考,货币,赋税,制度,课件,考点
    考点规范练34 货币与赋税制度 一、选择题 1.汉武帝初,中央政府特别发行了一种区别于地方的银锡合铸的大额货币,称为“白金币”,形状为圆形龙纹币、方形马纹币、椭圆形龟纹币,分别等值于在市面上流通的三千、五百、三百铜钱,面值远远高于当时普遍流通的银、铜的自然比价。朝廷这种做法 (  ) A.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B.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C.使中央垄断了铸币权 D.保障了商品市场稳定 2.唐朝后期,长安、扬州等商业发达城市已出现“柜坊”“飞钱”等金融元素。北宋时,出现了种类繁多的信用票据和信用货币,主要包括茶引、盐引等期票类交引和交子、会子等汇票类兑换券两种类型。这一变化说明 (  ) A.交通迅速发展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商业信用体系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3.明朝历代重视黄册的编制。通过研究南京“明代黄册展馆”里的黄册样本,可以了解明朝户籍管理情况。清初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户籍管理相对松弛,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清朝(  ) A.经济发展迟滞 B.政府重农抑商 C.地方管理松弛 D.赋税制度变革 4.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指出历史上的赋役制度有“三害”:“有积累莫返之害,有所税非所出之害,有田土无等第之害。”他的观点以及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被现代学者总结为“黄宗羲定律”。这一“定律”反映的古代赋役制度的弊端在于(  ) A.沿用旧制,鲜有改革 B.赋役沉重,百姓困苦 C.单一税种,没有差等 D.统一征缴,耗时费力 5.(2022山东聊城模拟)下表为世界大事年表(部分),此表可以用来说明(  ) 时间 事件 1816年 英国制定法案,实行金本位制 1944年 美、英等44个国家召开会议,确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5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华盛顿成立 2016年 10月1日 人民币成为“可自由使用货币” A.世界货币体系的演变 B.和平发展的潮流 C.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 D.国际秩序的重塑 二、非选择题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井田制、授田制、均田制到两税法,这就是古代中国的四种税制。皇帝根据亲疏远近来决定其分配土地的多少以及税收负担的多少,那些拥有大量土地的大地主和贵族要么拥有免税权,要么与官府勾结,逃避税收。最大的地主———皇帝却完全不用纳税收。皇室拥有自己的土地,但是皇家的私库与国库之间却并非完全封闭,皇帝经常会伸手进入国库花费财政税收。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列举了从唐朝租庸调到明朝一条鞭法的并税式改革的“积累莫返之害”,提出了并税式改革导致税上加税、愈演愈烈的著名命题,即历史上各种名目的税赋经并税式改革得以整编简化,但随后这些名目繁多的税种又重新出现,以致赋税持续攀升。从唐中后期“两税法”到雍正年间的“摊丁入亩”,其实质是一脉相承的,其最大的进步意义在于把人民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去从事商业。 ———摘编自张学博《从宪制看 中国古代税制改革及其启示》 材料二 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财税体系趋于崩溃。清政府对民族工商业征收的各种报效、租课、津贴和杂捐不仅繁难苛重,而且缺乏透明和公平,厘金、盐税和关税被时人称为三大“暗税”。19世纪80年代,李鸿章就曾倡议仿行印花税。《申报》《东方杂志》等媒体刊登了一系列介绍税收知识的文章。辛亥革命前夕,清政府推行的财政举措,是继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之后又一重大体制改革,旨在根据中央与地方的事权配备相应的财权,以达到现代国家责、权、利相统一的治理目标,因而实行分税制的财政管理体制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清政府推行分税制的改革目标并未实现,却有利于规范和统一税收制度,清末税制改革遭遇重重阻力,许多新的税制在筹议、设计、立法甚至推行中纷纷流产,由于统治者尝试改革的出发点与民众期望相去甚远,彼此狐疑,导致方案冲突和搁浅。 ———摘编自龚汝富等《辛亥革命前后税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