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625298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件(共25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4-06-2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5次 大小:422945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历史,中外,必修,2019,统编,学期
  • cover
(课件网) 导 入 明朝中期常熟一位地主谭晓,用低价购买了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雇用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收成大增。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顺带捕捉鸟类和昆虫,此类副产品运到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由此,谭晓成功致富。类似新现象,从明中期起逐渐多见。图为《耕织图·耙耨》部分。 雇佣关系出现,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农牧渔业齐发展。 《耕织图》是康熙帝命人在南宋 同名图画基础上改绘而成的,描绘了 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的场景。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 标 解 读 1.分析明清时期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认识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其局限性。 2.了解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及其特点,理解其思想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 3.了解明清时期的小说和戏曲,分析明清时期科技著作的特点,其文化发展与政治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本课篇章 第一篇章、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自明朝后期起,社会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 第二篇章、思想领域的变化 ———思想界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 第三篇章、科技 ———出现了几部总结性的科技著作,西方科技也得到传播 第三篇章、小说与戏曲 ———明清的小说戏曲创作成就显著 第一篇章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自明朝后期起,社会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 知识点 及解读 农业:新作物玉米、甘著的输入(新航路开辟———提粮食产量)江南农业多种经营兴盛 手工业:手工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明后期、南方一些地区、行业)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收入,中国是清代人口大幅度增加的重要因素。 新的生产关系:地主和佃农之间是租佃关系,资本家和工人之间是雇佣关系,两者体现为一种经济上的契约关系。 知识点 及解读 商业:商品经济繁荣(白银大量流入成为普遍货币———促长途 大额贸易);商帮(徽商晋商)出现;工商业市镇兴起 局限:小农经济占优势;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社会发展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满足了国内对货币的需求,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聚集促进了商业发展,市场扩大和农业手工业的专业化生产。 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传统,重土亲乡观念的影响,商人借助群体的力量维护商业利益和自身安全的需要。 根本原因不是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而是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都是封建制度的衍生物,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具体原因。 明末顾炎武编纂的《肇域志》,这样记载安徽南部徽州地区的经商习俗: 新都勤俭甲天下,故富亦甲天下。贾人娶妇数月则出外,或数十年,至有父子邂逅而不相认识者。大贾辄数十万,则有副手,而助耳目者数人。其人皆铢两不私,故能以身得幸于大贾而无疑。他日计子母息,大羡,副者始分身而自为贾,故大贾非一人一手足之力也。他俗习懒习赚,有贾无副,则贾不行。其数奇(jU)贩折,宁终身漂泊死,羞归乡对人也。男子冠婚后,积岁家食者,则亲友笑之。妇女亦安其俗,而无陌头柳色之悔。—《肇域志·江南十一·徽州府》 史料阅读(课本90页)顾炎武记载的安徽南部徽州地区的经商习俗 这条材料记载了明朝徽州地区独特的经商风俗,与传统中国大部分地区重农轻商、安土重迁的习惯形成鲜明对照。材料中对明朝徽州商人勤勉、诚信、合作、坚韧、进取的商业精神也有很好的描述。 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以个体家庭为生产单位,以精耕细作男耕女织为生产方式,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小农经济是自然经济的一种类型。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相对。 比一比 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