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64881

人教版选修1第3单元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共34张PPT)

日期:2024-06-2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6次 大小:225114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人教,PPT,34张,融合,促进,民族
  • cover
课件34张PPT。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说课流程一、说教材二、说学情三、说教法学法四、说教学过程五、说拓展延伸一、说教材2、教材地位:1、课程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选修教材第三单元第三课。教材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政权封建化的加速、民族的交流和融合三大标题来说明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本课是对本单元的总结,是对孝文帝改革内容的升华,有利于学生透过史实认识本质,深刻理解一场改革在整个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到的重大作用。2、教材地位:一、说教材2、教材地位:1、课程分析: 3、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认识孝文帝改革和民族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民族团结和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进而认识到孝文帝是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一、说教材2、教材地位:1、课程分析: 3、教学目标:4、重点与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重 点 难 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依据:只有理解改革对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才能深刻把握改革措施,才能理解孝文帝改革在整个中国历史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深远影响。依据:整个问题有一定的抽象性,也直接涉及到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二、说学情在初中学生曾接触过孝文帝改革,基本内容曾经学过,有一定基础,但高中阶段必修课完全没有涉及,这个基础十分薄弱,只是一点皮毛。在深入学习和整体把握方面会遇到不小的困难,因此在一些难点问题上,仍需要教师精讲点拨,并帮助学生归纳概括,提高认识。三、说教法学法自主学习法 合作探究法 角色体验法 “情境—问题—探究”的互动模式 教法情境创设 探究主题法 史料研习法 启发式教学法学法学生四、说教学过程四、说教学过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授的东西感到有趣四、说教学过程《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阴山(位于内蒙古中部)《敕勒歌》的创作与翻译  这首描绘草原风光和游牧画景的著名民歌《敕勒歌》,起初由高车族牧民用高车语创作。高车族即为铁勒族,又叫敕勒族,因他们乘高车,逐水草,过着游牧生活,所以被称为高车族。   后来,高车族与鲜卑族的交往增多,《敕勒歌》便被译为鲜卑语,在北方广为流传。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以汉语为“正音”(标准语言),在少数民族中推广汉语,《敕勒歌》又被译为汉语,保存流传下来。四、说教学过程(二)教师总结、阐述概念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概念阐述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2、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汉化的过程; 3、从政治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政权封建化的过程 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就是 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概念解读古代的民族融合历史新课标指出:历史课程应该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自主学习,锻炼学习的自主能力(三)自主学习、了解措施1、卓有成效的新制2、巧设计迁都洛阳3、雷厉风行、移风易俗龙门魏碑书法历史新课标指出,历史课程应该通过史料教学,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治学方法和感悟历史的能力四、说教学过程牧马(魏晋墓壁砖画)牵羊的少数民族(魏晋墓壁砖画) 耕牛图(魏晋墓葬壁画) 扬场图(魏晋墓葬壁画)考古断定农业生产方式农耕化敦煌莫高窟中北魏绣品“佛说法图”残片,画面上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