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657687

13 《唐诗五首》之《渡荆门送别》课件(共18张PPT)

日期:2024-06-0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0次 大小:1274770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课件,18张,PPT
  • cover
(课件网) 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 荆门山位于现在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人们常把荆门山称作“蜀楚咽喉”。长江冲出峥嵘突兀的荆门山口,流入江汉平原地带时,水面骤然变得宽阔,江流也随之显出舒展奔放的姿态。 1. 荆门山。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尊为“诗 仙”,与杜甫并称“李杜”。他的作品想象丰富,音律和谐,飘逸洒脱,风格豪放。代表作品有《望庐山瀑布》《将进酒》《蜀道难》等。 2. 作者简介。 李白认为,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这是他第一次离开故乡蜀地,此时舟出荆门山,故乡在身后,他乡在眼前,人生的征程与壮游从此开始。正是在这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旅程中,李白写成了这首诗。 3. 背景资料。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4. 朗诵指导,读准读顺。 “山随平野尽”中的“随”要读成连音,因为船在航行,景在移动,是一个连续而又漫长的路途,所以读音要拖长。“仍怜故乡水”中的“怜”就要读得比较温柔,情意绵绵,结合诗人情感,让自己的心中也充溢着留恋与不舍,就会读出感情。 朗读语气: 渡远荆门外,来 从 楚国游。 乘船。 楚地。这里指今湖北一带。 往。 【译文】(我乘船)远行到荆门山之外,去楚地漫游。 诗意解读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 结 海楼。 平原。 辽远无际的原野。 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形成。 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译文】山峦随着平旷的原野的出现而渐渐消失,长江奔流入辽远无际的原野中。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彩生起,变幻无穷,形成了海市蜃楼般的景象。 仍 怜 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仍然,依旧。 喜爱。 【译文】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水,不远万里送我乘船远游。 和传统的送别诗不同,送别诗人的不是朋友,而是故乡的水,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品析诗歌,赏析感情 原文委婉,极有情味。李白赋予了自然江水情感和生命力,不说自己离别故乡,而说故乡流水万里相送,运用拟人手法,抒发对故乡的不舍之情。 首联扣住诗题,交代了诗人此行的目的:远渡荆门,到楚地游历。具有穿针引线、贯穿全诗的作用。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此行的目的 诗人用远景勾勒出一幅气势雄浑的万里长江图。一个“随”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生动再现出来,给人以空间的流动感。“入”字写出远处水天相接,仿佛江水流入原野,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诗句也蕴含着诗人喜悦的心情和蓬勃的朝气。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 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 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 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 的雄奇壮丽的画卷,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上句“月下”写夜晚,俯视,描绘近景;仰观天宇,皓月洒辉;俯察江流,明月倒映如镜。着一“飞”字,动感十足,神韵毕备。 下句“云生”写白天,眺望,描绘远景。仰望天空,彩云兴起,变幻如海市蜃楼。着一“结”字,拟人生情,引人联想。此联想象新奇,表现了诗人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喜悦之情。 小结:本诗通过对出蜀途中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依恋之情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今天,我们透过诗歌的语言,融入自己的想象,通过联想画面,感受到了诗人的喜、悲、欢、苦,触摸到了一个鲜活的生命,我们的心灵也变得丰富起来。这就是诗歌带来的魅力。轻舟载着他超凡脱俗的诗魂远去了,而悠悠的长江水,永远在人们心中奔腾。来,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