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666197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 沁园春·雪说课稿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9次 大小:1996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统编,语文,九年级,上册,沁园春,课稿
  • cover
1 沁园春·雪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沁园春·雪》,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一、说教材 《沁园春·雪》是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这是一篇毛主席的词,从情感到表达都堪称一篇佳作,作者通过不同视角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壮美的祖国雪景,饱含着对历史的回顾与对未来的畅想。 二、说学情 我们常说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初三的学生已经具有丰富的字词和诗词知识的积累,同时具备了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本文篇幅不长,而且语言鲜活,在文本理解上难度不大,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品词析句来体会文本的艺术特色。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词大意,并能说出作者的观察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情感,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用语言描述所见美景,强化将情感寄予景中来表达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内容,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词大意,并能说出作者的观察顺序。 【教学难点】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情感,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五、说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请学生回顾学过的或者听说过的关于雪的诗词,引导学生迅速关注到“雪”和“诗词”上,为新课学习做了铺垫 用多媒体出示毛泽东生平以及本词的写作背景:1936年2月,抗战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冰雪皑皑的塬上,面对祖国北方壮丽雪景,心潮澎湃,过后便写下了这首词。这对学生理解文本情感有帮助。 (二)整体感知 首先,先请学生结合注释了解全文大意,注意多音字和难写的字 通过这样的一些问题,学生能够顺利的概括出文章的脉络,为下面深入文本做好铺垫。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 首先我会请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对上阕进行分层,这样对篇章分解有助于学生细化学习目标,对文本的分析有了目的性更强的深入理解。 通过阅读和思考,学生们不难找出:上阕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长城、大河、山原,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动静结合;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多姿迷人。 接着,我会请学生思考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 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描写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用这样的方式,一来学生可以明确每一层都有作者想表达的情感;二来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到“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这个方面上来,这就为写作技巧的讲解做好铺垫。 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学生可以得出,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出了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到了中间一层,学生需要关注的地方依然是,作者写了什么以及作者是如何表达的。我会请学生思考“望”字统领到哪一句?通过这个问题,学生会关注到这种写作现象,以及这种技巧的作用。另外我还会提出:“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会像白象在奔跑的问题,使学生思考这一句中的写作技巧。 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可以得出:“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