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679663

2024年新教材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练习--专题1 中国古代国家制度体系的建立

日期:2024-06-0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0次 大小:111478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专题,练习,体系,制度,国家,古代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新教材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 专题一 中国古代国家制度体系的建立 一、选择题 1.(2023陕西咸阳二模)在距今4 000年前后,陕西神木地区进入繁盛期。在当地的石峁遗址考古中发现了良渚遗址的玉琮,湖北天门石家河文化的玉鹰、玉人头等众多文物。这说明当时(  ) A.阶级分化日趋明显 B.各地迈入国家阶段 C.玉器成为权力象征 D.存在地域文化交流 2.传说“虎啸能生飓风”。下图是后母戊鼎的耳廓纹饰———虎噬人头纹,以表达商王与虎通灵,彰显权威,威吓民众。虎纹在西周的兵器、礼器中广泛存在。这种文化现象可以佐证商周时期(  ) A.血腥的奴隶制度 B.先进的冶金技术 C.神权与王权结合 D.血缘是政治基础 3.西周分封是一个长期过程,其中以周公辅政时最为典型。周公的分封策略(  ) 策略层次 方针 内容 第一策略 大封同姓 分封同姓周人,征服控制重要封地并开拓疆土 第二策略 拉拢外服 商的附属国旧势力纳入封建,其名义共主,由商转为周 第三策略 分化商人 商地建立“宋国”;商移民分给多个封君,随之开垦征服 A.有效巩固并扩大了周朝统治 B.稳固了贵族阶级的内部秩序 C.形成了商人残余势力的威胁 D.强化了亲疏贵贱与尊卑关系 4.(2023广东深圳二模)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称帝的同时追封其父庄襄王为“太上皇”,汉高祖仿秦尊太公为“太上皇”,此后历代开国皇帝追封先父、先祖成为惯例。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强化新王朝统治的合法性 B.借助神权以稳定社会秩序 C.宣扬孝道以强化道德教化 D.团结皇族以避免权力纷争 5.西汉初年,高帝令诸侯王“皆立太上皇庙于国都”,各诸侯国建立宗庙祭祀。公元前40年,汉元帝下诏指出各诸侯国“久遵而不定,令疏远卑贱共承尊祀,殆非皇天祖宗之意,朕甚惧焉”,故罢郡国宗庙。西汉郡国宗庙的兴废从本质上说明(  ) A.礼制兴革服务于现实政治的需要 B.统治者通过祭祀神化家族权威 C.政体稳定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D.西汉王国势力的扩张威胁中央 6.下表反映了西汉诸侯国“相”履职重心的演变。 时期 主要职能 汉高祖 辅助诸侯王国的建立与巩固 文景时期 侧重对诸侯王国兵权的控制 景、武时期 侧重于中央“汉法”在诸侯王国的推行 宣帝及以后 与汉郡太守职能渐趋一致 据此推断,西汉的“相”(  ) A.须拥有儒学家的身份 B.职位的风险系数极高 C.是地方政权的代言人 D.渐成地方的军政长官 7.(2023辽宁抚顺一模)北魏以法律的形式禁止士庶通婚。北魏文成帝曾下令:皇族、师傅、王公侯伯及士民之家,不得与百工、伎巧、卑姓为婚,犯者加罪。这反映了(  ) A.北魏的民族歧视 B.士族的利益受到侵犯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门阀政治的畸形发展 8.唐初,只有三省的长官才可以进入政事堂参议军国大事,后来皇帝给一些职位较低的官员加上“参议朝政”“参知政事”“参知得失”的头衔,让他们进入政事堂参与议政。这一措施导致(  ) A.行政效率降低 B.三省长官逐渐失去决策权 C.中央集权强化 D.皇权至上的格局得到巩固 9.唐朝建立之初,中央派遣监察御史对地方进行不定期巡察。贞观年间,中央创设了按道巡察制度,依“山河形变”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官员进行定期分道监察。这一变化表明(  ) A.监察区逐渐发展为行政区 B.中央监察地方渐趋制度化 C.藩镇割据的局面必将形成 D.地方行政区划日益精细化 10.唐代科举考试前士子往往向显贵名流投呈作品,称为“行卷”,甚至三番五次投呈作品,称为“温卷”,官员也可以向主考官推荐人才,称为“公荐”。这反映了唐朝科举制(  ) A.不够成熟完善的时代特征 B.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合理流动 C.深受魏晋九品中正制影响 D.致力于考试程序的公平正义 11.宋人自称“立国在乎台谏”。台谏官是御史、谏官合一的统称,由皇帝直接任命,为“百职之中,其任最重”。宋仁宗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