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测评(二) 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我国西北某内流河下游河岸地带发育着荒漠植物群落,胡杨为主要建群种,该地地下水平均埋深3~4米。下表反映该植物群落属性及影响因子随离河岸距离增加的变化情况(其中土壤容重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土壤电导率与土壤含盐量呈正相关)。据此完成1~3题。 群落属性 影响因子 离河岸距离(m) 群落结构 群落盖度(%) 海拔(m) 土壤含水量(%) 土壤容重(g/cm3) 土壤电导率(mS/cm) 50 ———灌—草 30.33 916 5.73 1.41 0.36 200 ———灌—草 34.00 917 5.04 1.50 0.59 350 ———灌—草 40.33 914 4.42 1.50 0.37 500 ———灌—草 46.67 914 18.51 1.41 2.56 650 ———灌—草 74.33 913 19.27 1.37 0.40 800 ———灌—草 68.67 913 15.23 1.38 1.02 950 ———草 45.00 912 7.78 1.40 0.50 1100 ———草 40.33 916 3.06 1.58 0.66 1250 ———草 34.33 915 2.32 1.62 1.98 1.随着离河岸距离的增加,变化趋势与群落盖度总体相似的影响因子有( ) ①海拔 ②土壤含水量 ③土壤有机质含量 ④土壤含盐量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浅根系草本植物在该植物群落中分布广泛,主要得益于( ) A.胡杨涵养水源 B.草本植物水分竞争力强 C.地下水埋深浅 D.草本植物耐盐碱能力强 3.在离河岸950米到1250米的地段,该植物群落中灌木消失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土壤有机质减少 B.乔木与灌木水分竞争 C.土壤含盐量增加 D.草本与灌木水分竞争 1.B 2.A 3.B 解析:第1题,读表可知,随着离河岸距离的增加,群落盖度大致先增后降,海拔高度变化规律不明显,土壤含水量大致先增后降,土壤容重大致先降后升,土壤电导率变化规律不明显,材料信息表明,土壤容重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土壤电导率与土壤含盐量呈正相关,因此随着离河岸距离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大致先增后降,土壤含盐量变化规律不明显,由此可知,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变化趋势与群落盖度总体相似的影响因子有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即②③符合题意,①④不符合题意。故选B 。第2题,材料信息表明,该地地下水平均埋深 3~4 米,浅根系草本植物很难直接获得地上水,但该地胡杨为主要建群种,具有较强的涵养水源作用,从而为浅根系草本植物提供水源,因此浅根系草本植物在该植物群落中分布广泛,A正确,C错误;草本植物根系较浅,因此水分竞争力并不强,B错误;该区域地下水较深,盐碱化现象并不严重,因此草本植物耐盐碱能力强不是广泛分布的主要原因,D错误。第3题,干旱地区植物得以生存主要取决于水分水源条件,由于乔木与灌木的根系较深,在缺水地区存在明显的水分竞争状况,由于乔木比灌木水分竞争能力更强,使得在离河岸 950 米到 1250 米的地段,该植物群落中灌木消失,B正确;草本根系较浅,与灌木的水分竞争中,灌木竞争能力更强,因此灌木消失不是草本与灌木水分竞争的结果,D错误;在离河岸 950 米到 1250 米的地段,乔木与草本植物均能生长,因此土壤有机质减少、土壤含盐量增加不是导致灌木消失的主要原因,A、C错误。故选B。 近几十年来,我国对黄土高原进行了大规模的综合治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不同阶段,治理的模式和主要措施存在较大差异(见下表)。据此完成4~5题。 时间段 治理模式 主要措施 Ⅰ(1950年-20世纪60年代中期) 坡面治理 修建梯田、植树造林 Ⅱ(20世纪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期) 沟坡联合治理 修建梯田和淤地坝、植树造林 Ⅲ(20世纪70年代末期-90年代末期) 小流域综合治理 修建梯田和淤地坝、植树造林、自然修复 Ⅳ(2000-2010年) 退耕还林还草 自然修复、植树造林、修建梯田和骨干坝 Ⅴ(2010年至今) 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