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颜氏家训译注》 内容简介: 《颜氏家训》是我国南北朝时北齐文学家颜之推的传世代表作。他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写成《颜氏家训》一书告诫子孙。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颜氏家训》的内容涉及诸多领域,强调教育体系应以儒学为核心,阐述立身治家的方法,尤其注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并对儒学、文学、佛学、历史、文字、民俗、社会、伦理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文章内容平实、语言流畅,具有一种独特的朴实风格,对后世的影响颇为深远。可以这样说,古今家训,以此为祖。 作者简介: 颜之推(531年—约597年),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教育家。他年少时因不喜虚谈,转而研习《仪礼》《左传》。由于博览群书、见解独到,且文采飞扬、辞情并茂,得到南朝梁湘东王萧绎的赏识。侯景之乱后奉命校书,在西魏攻陷江陵时被俘,被遣送到西魏;后投奔北齐,历20年,官至黄门侍郎。北齐灭亡后,被北周征为御史上士,北周被取代后又在隋朝做官,于开皇年间被召为学士,约于开皇十七年(597年)因病去世。颜之推写这本书,是希望能给自己的子孙一些有益的训诫。他尤其感慨,颜氏家族虽然素来“风教整密”,但是自己因为9岁就遭到家难,父亲过世,没有受到严格的管教,长大后养成了一些坏习惯,经过长久的磨炼才改掉。他说自己“每常心共口敌,性与情竞,夜觉晓非,今悔昨失,自怜无教,以至于斯”。意思是,自己经常心里跟嘴巴作对,理智与情感冲突,夜里觉察到白天的不对,今天追悔昨日的失误,自己哀怜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以至于落到这种境地,所以他不希望自己的子孙再蹈覆辙:“故留此二十篇,以为汝曹后车耳。”这就是《颜氏家训》的由来。 译者简介: 译者庄辉明、章义和均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 节选: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 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 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 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 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沈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 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 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 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 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 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译文: 自古以来,那些贤明的帝王尚且必须勤奋学习,何况平常的百姓呢! 这类事在经籍史书中随处可见,我也不能一一列举,姑且举一些近世最紧要的事例,来启发开导你们。 士大夫的子弟,长到几岁以后,没有不接受教育的。他们中学得多的,已经学到了《礼经》、《春秋三传》;学得少的,也学完了《诗经》、《论语》。待到举行冠礼、成婚的年纪,体质性情已逐渐定型,更要利用他们的灵性,加倍地对他们进行训导教诲。 他们中那些有志向的,就能经受磨炼,成就清素之业;而那些没有操守的,则从此懒散、懈怠起来,便成了平庸之人。 人生在世,应当从事一项职业:当农民就要盘算核计耕种庄稼,做商人就要商谈买卖交易,当工匠就要致力于制作各种精巧的器物,当艺人就要潜心钻研技艺,当武士就要熟习射箭骑马,当文人则要讲谈议论儒家经书。 我经常见到一些士大夫,不屑于务农、经商,又缺乏从事手工、伎艺的本领;让他射箭,连一层铠甲都不能射穿;让他动笔,只会写出自己的名字;整天吃饱喝足,无所事事,以此消磨时光,虚度一生。 还有的人只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