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707968

九下语文第12课《渔家傲·秋思》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5次 大小:106077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九下,语文,12课,渔家傲·秋思,精品,实用
  • cover
《渔家傲·秋思》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抒发的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感动了历代无数文人墨客。除了文学家这一身份为人称道外,范仲淹还是一名武将,他曾驻守边塞多年,今天我们就通过《渔家傲·秋思》这首词来领略一下他的边塞情怀。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品味词中描写的边塞风光,体会苍凉悲壮的意境。 3、感受词人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幼年丧父。抱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志向,贫苦力学,“断齑划粥”和“五年未尝解衣就寝”的故事为后人称道。26岁登进士第,终成北宋一代名臣,死后谥号“文正”,称“范文正公”。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文章和诗词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 【背景链接】 宋仁宗康定元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战争。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西夏不但不敢入侵,还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词就是范仲淹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一扫花间派柔媚无骨的词风,开启了苏辛豪放派的先声。 【读音停顿】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zhuó)酒一杯/家万里,燕(yān)然未勒(lè)/归无计。羌(qiāng)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整体把握】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说说上、下阕的所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内容。 明确:上阕重在写景,描写边塞萧瑟的秋景; 下阕重在抒情,集中抒发身处边塞的征人忧国思乡之情。 2、找出点明主旨的句子。 明确: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合作探究】 1、上阕描写了哪些意象?是紧扣哪一个字来写的? 明确:衡阳雁、边声连角、千嶂、长烟、落日、孤城。 “异”。 2、“异”字突出了“塞下秋景”的哪些特点? 明确:天冷,声杂,城孤。 3、从修辞手法和描写角度赏析“衡阳雁去无留意”。 明确: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从侧面描写出边地的荒凉萧瑟和将士们戍边条件的艰苦。 4、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有何作用? 明确:这两句描绘西北边塞的独特风光,渲染边塞孤寂荒凉和戒备森严、战事紧张的气氛,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5、“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和我们曾经学过的哪两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明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6、“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和心理? 明确:前句直抒胸臆,表达思乡之情;后句运用汉代大将军窦宪大破匈奴后刻石记功而返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报国之情。 这两句抒发了将士们矛盾的心理:既思念万里之外的家乡,却又因边患未除、壮志难酬而不甘归退。 7、“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妙在何处? 明确:环境描写,渲染凄清、悲凉的氛围,写出了戍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衬托戍边将士们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壮志难酬的爱国之情。 “悠悠”运用叠音词,写出了羌管之音的悠扬、哀伤,更能衬托戍边将士们的思乡情结。 8、“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互文,想起千里之外的家乡,征人无法入睡,将军和征夫都白了头发,流下了眼泪。这两句表现了戍边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9、归纳主旨 明确:这首词通过描写边塞的战地风光,营造了沉郁雄浑、苍凉悲壮的意境,表现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课堂检测】 1、按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