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707976

九下语文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3次 大小:131140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九下,语文,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精品,实用
  • cover
《驱遣我们的想象》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司空见惯的青菜,在这里化身为一只只快乐的鱼儿,在蓝天里遨游。 春天来了,走在原野的小路上,大地仿佛穿上了一件带有拉链的绿色外套。 欣赏富有创造力的图画,没有想象的参与,是无法尽情领略到它的美感的;欣赏文学作品也是这样。 那么,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怎么驱遣我们的想象呢?今天,让我们听听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真知灼见。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观点。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掌握多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3、学会在欣赏文艺作品时懂得驱遣想象,感受作品的艺术美。 【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代表作: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读音释义】 ①受用:受益 ②拘泥(nì):固执,不知变通。 ③契(qì)合:合得来;意气相投。 ④刻板:比喻呆板,没有变化。 ⑤驱遣(qiǎn):驱使。 ⑥苟(ɡǒu)安: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⑦意境:文艺作品借助形象传达出的意蕴和境界。 【整体把握】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2、划分结构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1-4):阐述文艺是文字的集合体。 第二部分(5-13):举一诗一文的例子,阐明如何驱遣想象去阅读,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第三部分(14):水到渠成,归纳中心论点。 【合作探究】 第一部分(1-4) 1、第一部分是怎样阐述文艺与文字的关系的? 明确:文章开篇先介绍了文艺的产生,然后介绍文字产生后,文艺与文字“并了家”,最后介绍当纸笔以及印刷术发明后,文字完全成为文艺的集合体。而且文字不断成为各种文艺作品的集合体。 2、“文艺和文字就并了家”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拟人。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文艺可以用文字表达出来了。 第二部分(5-13) 1、“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第5段这两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比喻论证。 把文字比作桥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文字在读者和作者中的作用,使论证通俗易懂。 2、第6、7两段文字说明了两个过程,这两个过程是什么?有什么关系? 明确:一个是作家通过文字对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通过想象创造形象;另一个是读者的鉴赏过程,透过文字,领悟形象,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作者和读者通过文字这一桥梁相互沟通。 3、作者要论述的是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大篇幅地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明确: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为论述中心观点“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作理论铺垫。 4、第8、9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作者以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先从反面分析,仅按字面解释,是接触不到作者的所见所感的,得不到诗句蕴藏的壮景与情感;然后再从正面分析,在想象中睁开眼来,就会发现这两句的图画美和意境,体会到一种愉悦。 通过举例与正反对比论证,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5、第11、12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先从反面分析,单就字面解释,领会不到这首诗的意思;接着再从正面分析,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膀,就会进入到作者创造的情境中去,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接触到作者的意境,从中体验到愉快,得到受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