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3.建立内力和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4.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基础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内容索引 目标1 内力作用 目标2 外力作用 目标3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课时对点练 是什么力量让庐山“飞峙”于这江环湖绕的平原上? 险峻的庐山上为什么会有一片较为平坦的开阔地? 一、内力作用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影响 主要是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内力作用概况 指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 地壳运动 岩层受到挤压 形成褶皱山脉 岩层被拉伸 形成裂谷 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当岩石圈破裂时,深处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表的过程。 岩浆活动 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岩石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成分、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 变质作用 内力作用或和缓或剧烈,总会在地表或地下岩层中留下一定的痕迹。科学家通过这些痕迹,推测地表形态变化的过程。下面三段描述从不同的视角记录了这些痕迹。 a.我国宋代的学者朱熹在《朱子语类》中写道:“常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石中,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变而为刚……” b.塞拉比斯神庙位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海滨,建于古罗马时代。公元79年,神庙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被毁坏,只留下3根大理石柱。18世纪,神庙遗址 重见天日,人们发现大理石柱3.6米至6.3米高处有海生贝壳动物蛀蚀的痕迹。 活动 识别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c.1943年2月20日,墨西哥一位农民正在田里耕作,忽然脚下的大地隆隆作响,地面隆起并迅速开裂,喷出蒸汽和火焰,浓重的硫黄味从地下升起。他跑到附近的镇子躲避。第二天一早,当他回来时,田地已经不存在,那里矗立着9米高的锥体。该锥体到中午已经升至45米,一周后,长高到135米。 (1)以上描述的现象分别是哪种内力作用造成的 答案:a、b材料描述的现象是地壳运动造成的,c材料描述的现象是岩浆活动造成的。 (2)推测a、b现象发生的过程。 答案:a现象发生的过程:该地存在地壳上升运动,水域地区生长的螺蚌,随着地壳上升,连同旧日之土演变为山地、岩石。b现象发生的过程:那不勒斯海滨先是处于下沉运动之中,3根大理石柱部分沉入海水中,被海生贝壳动物蛀蚀;之后那不勒斯海滨又处于上升运动之中,大理石柱重见天日。 (3)比较这些现象形成的时间长短。由此谈谈你对地表形态变化“很快”和“极其缓慢”的认识。 答案:有的地表形态变化很快,演变过程在较短时间或瞬间完成,比如材料c;有的地表形态变化极其缓慢,演变过程需要漫长的地质年代,比如材料a、b。 二、外力作用 作用力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影响 风、流水、冰川、生物等 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外力作用概况 在温度、水、大气、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破碎崩解、化学分解和生物分解等。 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 化学风化 生物风化 风化作用的两种基本类型 风化作用产生的松散物质残留在地表,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 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对地表进行破坏的过程。 侵蚀作用 流水侵蚀 波浪侵蚀 风力侵蚀 冰川侵蚀 流水搬运 风力搬运 冰川搬运 海浪搬运 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