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781860

6.2《插秧歌 》课件(共30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4-06-0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3次 大小:3583943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023-2024,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课件网) 《插秧歌》 杨万里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读准字词,把握诗歌形式上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情感,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 3、 领会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感受劳动精神的内涵。 4、学习杨万里及“诚斋体”相关知识,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劳动之美。 课堂导入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种。在插秧农忙时节,我们能够感受到农民的辛劳,也能感受到劳动之美。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杨万里描绘的一幅生活图景,感受《插秧歌》的劳动之美吧! 【南宋】杨万里 育苗 抛秧 插秧 施肥、杀虫 放水(补水) 收获 知人论世 01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今江西)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 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 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 《唐宋诗》: “这首诗,通篇用口语、俗语连缀 成句,用毫不卖弄甚至毫不修饰的白描手法,写 出农家插秧的情景,那么浅显,那么真实,又是 那么生动,那么形象,只觉一股活泼泼的生活气 息从诗中溢出,向人扑来。 写作背景 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整体感知 02 插 秧 歌 杨万里 田 夫 抛 秧 田 妇 接,小 儿 拔 秧 大 儿 插。 笠 是 兜 鍪 蓑 是 甲,雨 从 头 上 湿 到 胛。 唤 渠 朝 餐 歇 半 霎,低 头 折 腰 只 不 答。 秧 根 未 牢 莳 未 匝,照 管 鹅 儿 与 雏 鸭。 jiǎ móu suō zhāo shà shì zā 点击收听音频朗诵 诵读诗歌 解释词语,明确诗意。 兜鍪: 胛: 渠: 朝餐: 半霎: 莳: 匝: 照管: 古代战士戴的头盔。 肩胛,胳膊上边靠脖子的部分。 他,代词。 早饭;吃早饭。 极短的时间。 移植。 遍;满。 照料,照看。 动作描写 白描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丈夫把秧苗扔给妻子,小儿子拔秧苗大儿子插。 1.抛秧接秧图 拔秧插秧图 动作描写 白描 农谚说“不误农时”,插秧关系到来年收成的好坏。因此,每逢插秧季节,不论男女老少都要起早贪黑,投入到劳动中去。诗中正是根据这一特点,用了四个动词“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斗笠作头盔蓑衣作盔甲,雨水从头流入脖颈沾湿肩膀。 2.雨中插秧图 比喻 白描 前一句叠用两个比喻,把草笠比作头盔,把蓑衣比作铠甲,写出了冒雨插秧的农人们像战士一样,把农田当作战场,形象地写出了农忙时节赶插的紧张气氛。 而后一句承前而来,运用白描手法写出农人从头到肩都被雨水淋湿的情态,体现了农人的辛劳,展现他们不畏风雨、吃苦耐劳的精神面貌 “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比喻 比喻 把草笠比作头盔,把蓑衣比作铠甲,将插秧的情景比作战斗场景,暗示抢插稻秧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突出了劳动的紧张气氛,表现了农民的艰辛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呼唤他们歇息一会把早饭吃了,只弯腰低头忙作无人作答。 3.呼唤早餐图 细节描写 口语 前句是个无主兼语句,“唤”的主语没有写出,按诗意应是位老妪或老翁。后句是个无主连动句,按诗意,主语应是“大儿”,还极可能包括完成了本职活茬的田夫、田妇和小儿。一家人干活绝无唱过一口便袖手看戏的道理。老人来叫他们吃早饭,(抢插何其早,自在其中),让他们歇那么小小一会儿,却无人动作,无人答话,似乎对田埂上的呼唤置若罔闻,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不如此,便写不出抢插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