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791064

重庆市第八名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二)历史试题(解析版)

日期:2024-06-1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1次 大小:156868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适应性,解析,试题,历史,月考,重庆市
    重庆市第八中学2024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二) 历 史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西汉时期成都大商人罗哀除了垄断巴蜀盐井之利以外,还往来长安、巴蜀之间,厚赂外戚王根、幸臣淳于长,依仗他们的势力,在各郡国大放高利贷,没有人敢于拖欠。这反映了( ) A. 汉代长途贩运发展迅速 B. 外戚权臣垄断国家财权 C. 西汉时期商人地位很高 D. 当时官商勾结盘剥人民 2. “物勒工名”制度始于春秋时期,它是指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唐律疏议》中明文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这说明“物勒工名”制度( ) A. 是君主专制制度的重要体现 B. 是手工业高度发达下的产物 C. 从侧面反映了古代工匠精神 D. 提升了民营手工业生产效率 3.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曾述:“初,回纥风俗朴厚,君臣之等不甚异,故众志专一,劲健无敌。及有功于唐,唐赐遗甚厚,登里可汗始自尊大,筑宫殿以居,妇人有粉黛文绣之饰。”材料反映出( ) A. 唐回交流促进中华民族的发展 B. 唐高宗时回纥助力唐政府灭东突厥 C. 回纥被唐朝各种制度文化同化 D. 回纥是唐朝时期北方最强大的民族 4. 范仲淹《上执政书》:“今国家有劝农之名,无劝农之实。每于春首,则移文于郡,郡移文于县,县移文于乡;乡矫报于县,县矫报于郡,郡矫报于使。利害不察,上下相蒙。”材料主要反映了北宋时期( ) A. 政府注重发展农业 B. 对吏治的整顿势在必行 C 政令传递复杂繁琐 D. 中央对地方控制很严格 5. 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二月令文臣额尔德尼,噶盖利用劳古文字母创制满文。满文创制成功后,立即应用于实际。发布指令文告。往来文书章奏议论以及记录档案等均据以书写。这一做法意在( ) A. 巩固清王朝的统治 B. 增强女真族凝聚力 C. 确保公文流通顺畅 D. 维护满蒙友好关系 6. 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写道:“康熙曾利用传教士南怀仁(比利时人)、白晋(法兰西人)等人替清朝政府编修历书、制造火炮、绘制地图,都取得了一些成绩……康熙亲笔删改的传教士德理格、马国贤上教化王(即教皇)书中,即指出为了报答皇帝的恩宠,希望教化王能派更多精通天文、律吕、算法、画工、内科、外科的传教士来中国效力。”材料主要表明( ) A. 西方传教士对中国文化渗透较深 B. 明清“西学东渐”主流是传播科技 C. 清朝统治推行者开放的对外政策 D. 康熙帝对西方的科学技术非常重视 7. 光绪十三年(1887年),张之洞在致总理衙门的信中写道:“粤省民间素用花生油,……而花生之利为最。山农贫苦,以此为生,花生既收,必须榨制工作万千藉以糊口,即榨油所余之花生枯如北方之豆饼,用以粪田种蔗,取资甚多,为利甚厚……自火油(石油分馏出的煤油)盛行,相形见绌,销路愈滞,价值日昂。种植少则害在农,榨制稀则害在工,贩卖微则害在商。”这反映出( ) A. 外资经济导致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火油逐渐成为我国主要燃料 C. 机器制成品排挤传统手工业产品 D. 花生减产动摇国民经济基础 8. 19世纪六十至九十年代初,清政府相继设立江南制造局附设机械学校、福州船政局附设船政学堂、天津电报学堂、天津武备学堂、广东水师学堂等学校。……风气稍开之后,又出现了以西学为主的自强学堂,甚至旧式书院也开设了一部分西学课程。这些做法旨在( ) A. 推动官学教育全面近代化 B. 着力培养专业化军事人才 C. 废除科举落实学堂选官制 D. 倡导科技推进清政府自救 9. 近代上海《点石斋画报》有一幅《伏阙陈书》,图上有题记:“台湾为南洋门户,自经李傅相与倭订约,允将全省拱手让之,全台人士义愤填膺……其闽省诸孝廉之在京会试者……赴都察院陈情,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