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791347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浙江专版2023-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3单元法律与教化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后提升训练(含解析)

日期:2024-05-20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8次 大小:2917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教化,单元,训练,提升,课后,法治
  • cover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后·提升训练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的子产“铸刑书”;此后,晋国也铸刑鼎。这些法都以刑为主,以法律强制庶民履行义务。其作用是“诘奸除暴、惩贪黜邪”。据此可知(  ) A.法律着重调整社会经济生活 B.法律成为指导人们行为的文本 C.法律成为压制性的力量 D.权力是统治的基础 2.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反映的是(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3.中华法系的特征是“以礼入法,礼法结合”。礼与法的关系极为密切。这一特征的来源是(  ) A.法家思想 B.儒、道思想的结合 C.儒家思想 D.儒、法思想的结合 4.《太平御览》记载:“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甲当何论 或曰:‘殴父也,当枭首。’(仲舒)议曰:‘臣愚以父子,至亲也,闻其斗,莫不有怵怅之心。扶伏而救之,非所以欲诟父也……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由此可知汉朝的司法实践(  ) A.进一步推动了律令儒家化 B.以儒家思想作为判决依据 C.重视家训并强调基层教化 D.规范了家庭和子女的行为 5.汉律规定“亲亲得相首匿”。晋律实行“五服治罪制”,尊长杀伤卑幼,关系愈亲则定罪愈轻,反之,卑幼杀伤尊长,关系愈亲则处分愈重。唐律中有妻殴、告夫构成“不睦”罪,闻夫丧匿不举哀构成“不义”罪的说法。这反映出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是(  ) A.诸法合体,民刑不分 B.礼法结合 C.追求无诉,调处息争 D.法自君出 6.732年,官修的礼仪巨著《大唐开元礼》颁行,《大唐开元礼》舍弃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盛行并为皇室和国家所采用的道教和佛教礼仪。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三教并行”局面开始出现 B.理学对朝廷影响日益深入 C.儒学的正统地位根深蒂固 D.佛、道盛行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7.中国历史上某时期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这是在(  )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8.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据此可知顾炎武(  ) A.主张以德治醇化社会风气 B.提倡“经世致用” C.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批判宋明理学的虚伪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古代掌教化的乡官),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徭戍。 ———[东汉]班固《汉书》 材料二 如果说在西汉以前教化的主要含义是教育和伦理概念,那么从西汉时起,教化就获得了它政治的含义,也是它最本质的含义。正是为了吸取秦王朝的教训,为了治理好国家,巩固政权稳定统治,汉朝的儒学之士才提出教化的主张,并被统治者所接受。教化概念的提出,是与政治即治理国家不可分离的。 ———摘编自曹影《教化的缘起及其意蕴》 材料三 (汉宣帝)下诏称扬曰:“颍川太守(黄)霸,宣布诏令,百姓向化,孝子弟弟贞妇顺孙日以众多,田者让畔,道不拾遗,养视鳏寡,赡助贫穷,狱或八年亡重罪囚,吏民向于教化,兴于行谊,可谓贤人君子矣。” ———[东汉]班固《汉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初设置“三老”的标准及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西汉是如何使教化获得政治含义的。 (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时出现的社会现象。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汉朝社会教化的历史作用。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荀子·礼论》记载:“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 无先祖恶出 无君师恶治 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据此可知荀子主张(  ) A.天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