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808871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19页ppt)

日期:2024-05-0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7次 大小:121851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课,诫子书
  • cover
(课件网) 诫子书 诸葛亮 1.熟读成诵,掌握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研读课文,赏析精彩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3.品读课文,领会作者观点,汲取精神养分。 学习目标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蜀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早年隐居陇亩,后辅助刘备联孙抗曹,在赤壁打败曹操,取得荆州,西取益州,建立蜀汉,拜为丞相。诸葛亮雄韬伟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善于治国,备受后世尊崇;民间推其为“智慧化身”,以“智圣”誉之。 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作者简介 夫( )君子之行 非淡泊( )无以明志 险躁( )则不能治性 fú bó zào jiǎn yín suì kū 重点字音 俭( )以养德 淫( )慢则不能励精 遂 ( )成枯( )落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划分节奏 诫,告诫、劝勉。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诫子书”即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告诫、劝勉的书信。标题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文题解读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的 行为、操守。 修养身心 节俭 培养品德 心静安宁,内心澄净 形容词作名词,远大目标。 形容词作名词,明确、坚定。 成就学业。 就 最终 翻译课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全文翻译 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课文中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学习、做人。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心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3.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劝勉儿子淡泊名利、潜心治学、修身养德,做一个以德为先,有真才实学的人。 1.怎样理解文中的“静”? 2.怎样理解“静”“学”与“才”三者之间的关系? 3.文中提到“静”与“俭”“淡泊”“明志”之间有什么关系? 4.作者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几个条件?找出体现这几个条件的句子,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梳理关系,领会“诫”之深刻。 ①“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不因贪图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方能清心寡欲,修身养德。 ②“静”是学习的前提。摒除杂念和干扰才能心无旁骛地学习,安静地反思自己的行为。 ③要做到“静”,就要“淡泊”。只有做到“淡泊”和“宁静”,才能使志向明确、坚定,并最终实现远大目标。 1.怎样理解文中的“静”? “静”指的是排除杂念干扰、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学习需要清净,获得才能需要学习,不学习就不能使才能扩展,不立志就不能使学业有所成就,三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2.怎样理解“静”“学”与“才”三者之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