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7824503

7.3智育的心理依据和有效措施 课件(共18张PPT)《幼儿教育心理学》同步教学(高教版)

日期:2025-09-21 科目: 类型:课件 查看:97次 大小:682869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PPT,高教,教学,同步,幼儿教育心理学,18张
  • cover
(课件网) 第七章 幼儿认知能力的形成规律与智育 第一节 幼儿应形成的认知能力 第二节 幼儿形成认知能力的过程 第三节 智育的心理依据和有效措施 3 1 2 第七章 幼儿认知能力的形成规律与智育 一、培养幼儿的求知兴趣 1.创造良好的环境,丰富幼儿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第三节 智育的心理依据和有效措施 2.正确回答幼儿提出的各种问题,引导幼儿的求知兴趣更持久更深入的以发展。 3.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及在活动中灵活的方式方法等,激发幼儿的广泛兴趣和求知欲。 4.提供多种多样的直观材料,玩具,培养幼儿的兴趣。 案例《有趣的数学课》   老师在课上讲了简单的加法,然后安排幼儿们到游戏角的“快乐超市”去“购物”。“快乐超市”有许多幼儿们喜欢的小玩具或其它物品,上面都贴有不超过5元的价格标签。老师要求幼儿们完成一项任务:两个小朋友用5元钱一起买东西,尽量让每个小朋友都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幼儿们拿着老师发给他们的5元代币,开始协商、讨论。一个幼儿拿着一只米老鼠说:“我喜欢这个,我们买这个吧。”另一个马上摇头:“不行,我喜欢这个小公主。”幼儿们彼此争吵着、协商着,好不容易达成一致意见,却还要看所选物品的总价格是否超出了5元钱。幼儿们经过反复挑选、协商,最后终于用5元钱买到了各自喜欢的物品。对于那些合作不成功的幼儿,老师给与指导和建议,最后达成一致。之后,老师对幼儿们的表现给与点评、鼓励,同时再次强调,小朋友们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可以用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幼儿们切身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培养幼儿的感知观察力 1、含义: 感知觉是认识的来源,是智力活动的重要前提,幼儿的感知能力愈强,对事物的感受就愈丰富,智力发展的前提就愈充分。 二、培养幼儿的感知观察力 2、措施: 1 要注意保护和及早训练幼儿的感官 2 培养幼儿观察的兴趣和注意力 3 要有目的、条理地进行观察。 三、培养幼儿注意力 感知觉是认识的来源,是智力活动的重要前提,幼儿的感知能力愈强,对事物的感受就愈丰富,智力发展的前提就愈充分。学习活动多样,内容丰富,且有明确的目的性。 三、培养幼儿注意力 1.学习内容的难易要适度。 2.建构良好的环境,消除分散注意的干扰因素,提高注意的效果。 3.采取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促使幼儿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或者加强幼儿的自我调控能力,使其高度地集中注意。 三、培养幼儿注意力 案例:《豆子发芽后记得告诉我》    刘老师为了培养班上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观察一颗豆子,刚开始幼儿对种的一颗豆子感兴趣,但时间久了便兴致全无。这时刘老师给幼儿做出了明确要求:“这颗豆子会长出叶子来,你们看到它发芽后,尽快告诉老师啊。”孩子们听后特别兴奋,对豆子的生长十分关注。如果教师能够提出更为明确的要求,如看看绿芽是怎么变化的,则幼儿的注意会更有针对性、也会维持的更久些。 四、培养幼儿记忆力 重复性的、多感官的训练 形象性训练 归类比较训练 语言训练 五、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1、创造性思维:简单地说就是在创造性活动中所特有的思维过程。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 2、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流畅性 新颖性 灵活性 精密性 3、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措施 爱护幼儿的创造萌芽 激发幼儿的创造思维 应用多种训练 提供丰富适宜的刺激环境 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措施 案例《与粮食有关的“米”与“屎”》  一位老师在给孩子们解释“米”字,说许多与吃的粮食有关的字都可能带有“米”字,比如粮食的“粮”、面粉的“粉”、谷粒的“粒”等等。这时,一个小朋友在下面大声说道:“不是这样的,狗屎的‘屎’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