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884318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23张PPT)

日期:2024-05-21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4次 大小:1723956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9课,北魏,政治,北方,民族,交融
  • cover
(课件网)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淝水之战 壹 十六国 南朝 梁 齐 东晋 西 晋 宋 陈 魏 蜀 吴 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淝水之战 背景: 淝水之战 时间 目的 双方 结果 特点 影响 383年 前秦、东晋 前秦企图灭亡东晋, 统一中国 前秦战败 巨鹿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投鞭断流 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 以少胜多 淝水之战 根据课本P93-94内容,想一想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 问题探究 (1) 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民族矛盾尖锐; (2)苻坚骄傲轻敌; (3)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4)东晋内部团结 猛(王猛)曰:“晋虽僻处江南,然正朔相承,上下安和,臣没之后,愿勿以晋为图。鲜卑、西羌,我之仇敌,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 ———《资治通鉴·晋纪二十五》 北魏孝文帝改革 贰 公元439年,由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再次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内蒙古呼伦贝尔的噶仙洞,鲜卑拓跋部先祖所居石室 北魏孝文帝改革 民族 生产 方式 生活 方式 政治 制度 文化 汉族 以农耕 为主 定居 比较完备 先进 北魏 鲜卑族 以游牧 为主 逐水草 而居 相对落后 相对 落后 北魏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习俗,要治理好北方困难重重。 改革,向汉族学习! 2.原因 思考:北魏“马上得天下”,可否“马上治天下”? 个人简介 拓跋宏(鲜卑族) 南北朝时期北魏第七位皇帝。 从小就由汉人冯太后抚养,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 北魏孝文帝  改革目的: 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 2.措施 平城 洛阳 原因 ①迁都(平城→洛阳) 迁都洛阳 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为什么要将都城由平城迁至洛阳 (2)平城地处偏远,不利北魏对中原地区的控制。 (1)平城地处山西大同,气候寒冷,自然灾害频繁,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3)北方的柔然逐渐强大,威胁平城安全。 洛阳成为北方政治、经济中心 (4)洛阳为数朝之都,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2.措施 平城 洛阳 ①迁都(平城→洛阳) 迁都洛阳 ②官员须讲汉语,禁鲜卑语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③以汉服替代鲜卑服 ④改鲜卑姓为汉姓 “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北魏孝文帝诏书 (选自《魏书》) 北魏孝文帝改革 通汉婚 ⑤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联姻 《帝后礼佛图》 从图中人物的衣冠发式和伞盖等仪仗制度看,孝文帝推行汉化的政策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北魏孝文帝改革 3.意义 ①促进了民族交融。 ②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丰富),目所不识,口不能传。 ———《洛阳伽蓝记》卷二 自西晋以后,经过两百年的战乱,洛阳已是一片瓦砾。孝文帝迁都后……经过北魏不仅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而且还成为当时最大的商业中心。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叁 民族交融 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 由畜牧业生产转变为农业生产 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 《采桑图》 《扬场图》 《犁耕图》 北方少数民族 边境汉人放牧图 生产 方式 民族交融 汉族人民学习、接受北方各族的食物、服装、用具。 生活方式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 汉族士大夫在烧烤 穿裤褶服的南朝汉族乐队 北魏经典拓碑 民族交融 政治制度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实行汉族的君主专制制度 生产生活 政治制度 文化习俗 民族心理 少数民族开始过定居生活,由畜牧业生产转变为农耕生产; 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畜牧经验,接受其食物、服装、用具等。 十六国北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