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910149

【备课先锋】第10课 唐雎不辱使命 第2课时 课件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4次 大小:483032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备课,先锋,10课,唐雎,不辱使命,2课时
  • cover
(课件网) 学情回顾 上一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文章。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研读,分析人物形象,并从中学习说话的技巧。 新课精讲   秦王不是出于什么好心,而是采取“以大易小”的欺诈手段,企图不战而直接吞并安陵小国。 1、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 分析第一段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ɡuǎ)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秦王说的是否是真心话?为什么说秦王“易地”的要求是别有用心的? 不是真心话。 (1)双方的实力相差悬殊,一向以强凌弱的秦王以大易小,这让人觉得很反常。 (2)“出小饵而钓大鱼”是秦国国君的老伎俩。秦惠文王(许商於六百里地给楚怀王以促齐楚断交)、秦昭王(十五城请易赵惠文王和氏璧)都曾使用过这个伎俩。 4.用一句话概括第1段的内容。 第一段是故事的开端阶段。秦王企图吞并安陵,遭到拒绝而不悦。 安陵君识破秦王的骗局而婉言拒绝。不亢不卑中透着坚定,“受地于先王,愿终守先王之地,弗敢易”。 3.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预示着将会有一场大风雨。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分析第二段 1.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 有恩于安陵君。 2.秦王对唐雎说“秦灭韩亡魏”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安陵君如果违抗秦王的意愿,将会遭到和韩国、魏国一样的下场。 3.唐雎回答秦王与安陵君回答秦王使者的话,在内容和语气上有何异同? 两人拒绝秦王的理由是一样的。 安陵君拒绝的口吻没有唐雎那样坚决。安陵君只是说“愿终守之,弗敢易”,比较委婉;唐雎口气强硬,用“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的反问句回答秦王,语气坚定,表达了维护国土的强硬立场。 4.用一句话概括第2段的内容。 第2段是故事的发展阶段。唐雎坚决抵制秦王骗局,维护国土。 1.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天子之怒”是指“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秦王的骗局未能成功,想以武力威胁恐吓唐雎,使之屈服。 分析第三段 2.面对秦王大怒并发出威胁时,唐雎表现如何? 针锋相对,大义凛然。指出“布衣之怒”超过“天子之怒”,边说边拔剑而起。这些言行体现出唐雎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精神。 3.唐雎为什么要说专诸、聂政、要离三人行刺的故事?请简要分析。 (1)反击秦王:面对恐吓,唐雎毫不示弱,以“士之怒”来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2)表明决心:唐雎表示要效法这三位有胆识有才能的人,不惜牺牲性命与秦王斗争到底。 4.用一句话概括第3段的内容。 第3段是故事发展的高潮阶段。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秦王前倨后恭,反衬出唐雎的才智胆气。 分析第四段 秦王色挠, 长跪而谢之 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秦王有什么样的言语和行动? 神色木然而道歉(色挠,长跪而谢)。 2.写出了秦王的什么心态? 欺软怕硬、内心虚弱、卑躬屈膝,色厉内荏、前倨后恭。 3.秦王对唐雎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 怫然怒 色挠 长跪而谢之 不说 怫然怒 色挠 委婉地拒绝了秦王使者易地的要求。 唐雎重申安陵君的立场,坚决表示不易地时,语带讥讽,让秦王侵吞安陵国的野心再一次受到打击。 唐雎的“布衣之怒”战胜了秦王的“天子之怒”。 4.说说秦王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秦王情绪的变化,是对安陵国君臣坚强不屈、英勇斗争行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