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927468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高二历史课件(共37张PPT)选择性必修一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日期:2024-06-01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4次 大小:787937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关系,民族,国家,PPT,第四,治理
  • cover
(课件网) 唐朝《礼宾图》壁画 乾隆皇帝接见英使马戛尔尼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汉初和亲政策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了解历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时空观念】 认识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了解朝贡制度是中国历代王朝处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主要模式,也是中国古代的外交关系体制。 【历史解释】 认识到朝贡制度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封建宗法观念在对外关系上的表现。 【家国情怀】 了解中国历代王朝为我国统一以及多民族国家发展作出的贡献,认识古代中国的外交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流与传播。 公元前221年 220年 581年 907年 960年 1368年 1840年 秦汉 隋唐 宋元 明清 秦朝设典客等;汉朝设大鸿胪等;秦汉修长城,北击匈奴;汉朝屯戍等 礼部和鸿胪寺;隋朝与琉球交流、册封冼夫人;唐朝和亲、羁縻州 宋朝和少数民族政权时战时和;元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事务 明朝修长城筑九边;清朝设置理藩院、改土归流、设驻藏大臣、册封宗教首领、联姻等 丝绸之路、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光武帝赐倭国国王金印 隋朝: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常骏出航到赤土国。唐朝:造纸术外传阿拉伯地区、海路交通活跃、日本派遣唐使 泉州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元朝马可波罗来华 明朝郑和下西洋、海禁。清朝签订《尼布楚条约》、马戛尔尼使团来华、闭关锁国 时空坐标 民族关系 对外交往 (一)秦朝 1.民族分布: 2.管理措施: 设官 管理 秦朝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典客:秦置,为九卿之一。掌管邦交和边陲部族事务。 典属国:掌管与少数民族交往的事务,汉朝并入大鸿胪。 概念解析 军事防御 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公元前215年派蒙恬率军北逐匈奴;修筑长城) 行政管辖 南抚夷、越,在今天的两广地区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东北的夫余、乌桓, 北方的匈奴, 西北的羌、氐, 南方的夷、越。 乌桓 夫余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二)汉朝 1、设置机构: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秦朝典客演变而来) 2、民族关系或政策: 汉匈关系 和亲政策 军事打击 行政管辖 汉武帝时 三次出击匈奴 东汉初:南匈奴汉化,89年:燕然勒铭 汉初 河西四郡 西域都护府 护乌桓校尉 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 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屯戍政策 护乌桓校尉 移民屯田(民屯)前119年70余万 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军屯) 监领东北乌桓、鲜卑各部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阶段 探究思考:结合史料指出汉朝在边疆的屯戍政策的影响? 1.有利于抵御匈奴的侵扰; 2.降低了军费开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 3.有利于边疆的开发; 4.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西汉的屯田,是巩固新拓疆土的重要措施之一。屯田卒本身,也是边塞防御的手段之一,同时屯田区又为徙民、设县做好了基础准备。……西方的屯田卒,不仅从事农业生产,而且在有战事时参加战争。他们在西域且耕且战,对确立汉朝在西域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刘永强《两汉西域经济研究》 屯戍政策 (三)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关系——— 大迁徙、大交融 1.背景: (1)中原地区分裂割据,政权更迭频繁。 (2)“五胡内迁”与中原汉族南迁,各民族杂居相处。 (3)少数民族建立一系列政权,学习汉族典章制度。 2.表现: 五胡内迁;大部分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十六国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人民南迁,加强了与东南、西南地区人民的交融。 3.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