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变垃圾为宝》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分为三个版面:第一页上以一张同学们在分类垃圾桶前活动的照片为引入,这实际上是在向老师、同学们传达一个信息,即垃圾分类是变垃圾为宝的一种方法。老师可以以此来向同学们介绍垃圾分类的方法,帮助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投放分类垃圾;其次,不同种类的垃圾回收后可以有不同的用途,这就引入了本课的话题———设计一台将垃圾变废为宝的机器。该页下方展示了学生制作的材料及成品,创意各有特点,有的是拟人化的造型设计,有的则是展现大规模的工厂场景,还配有操作工人,有的就是一部单独的垃圾处理机器。从作品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学生在设计制作中,还是比较重视“机器部件”中的相互联系。它们有的以“管道”相连,有的以“传送带”相接,说明孩子们在创作中已经意识到垃圾处理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它是需要多环节相互配合完成的。这里面反映出孩子们的想像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第二页上主要展示了一台“垃圾处理机”的制作过程。简单的粘贴活动学生们早已熟知,这里就没有作详细介绍,本页上主要强调了孩子用刀裁划的方法,以及两物插接的方法。在本页右下角展现了三名同学在合作完成一件作品,这就为同学们提示了合作式的学习方法,提倡同学们的交流、配合。 在第三页中,主要展示了学生的绘画作品。可以看出,学生在画纸上,将自己的想像力发挥得更为充分。在本页的作业要求中这样写道:“查看你所在的地方每天大约清运多少垃圾……”这就体现出本课的综合性,它不仅是美术学科内的综合,还要求学生进行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学生要进行语文中的口语交际,数学中统计、累计计算,科学课中的环境知识的积累运用等。这些活动教师应结合学生、学校特点进行指导。如果能与学校少先队联系,做一次主题活动,相信会有更好的效果。 二.说学情分析 这一学龄儿童是探索创新与动手实践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我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简略了解垃圾处理器的构造,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材料,大胆进行创新,并动手合作完成自己的创作。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1. 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了解简单的垃圾处理知识,能根据手中的废弃材料进行有创意的设计,能将垃圾的回收再利用与人类生存环境和地球资源相联系。 应会:能用简单的工具将可利用的废弃物进行组装,实现自己的设想;能用绘画的方法创作一台综合的垃圾处理器;能够将收集的资料进行简单整理归纳。 2. 隐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能够初步了解垃圾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而树立保护环境和慎用资源的观念,对人类的环保事业有初步的认识和责任感。 四、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启发学生对垃圾处理的设想更富创新精神;作品力争突出生态环保,使学生关注生活环境;绘画中更注重设计思路的体现。 难点:在制作垃圾处理器时,应注重各部件的连接关系,可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连接。 五、学习材料 剪刀、胶水、彩笔、彩色纸、各种废旧物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生活中,我们的城市和农村每天都会产生垃圾,如果我们放任不管,它们就会不断地对土壤、地下水、空气造成污染。这些垃圾是不可回收的。而各种废纸、金属类物品、塑料、玻璃等都是可回收的。 这些生活垃圾越来越多,无处不在,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 你有什么好方法,改变这样的状况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为环保出一份力,设计制作一台把垃圾变废为宝的机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9课变垃圾为宝(板书) 、讲授新课 小组交流:你生活的周围会产生哪些垃圾?你认为哪些垃圾在丢弃时可以放在一起? 认识垃圾分类标志,并进行垃圾分类。 垃圾处理是一个复杂过程,以厨余垃圾为例进行讲解。 欣赏垃圾处理器图片,进行分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