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7941793

第三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课件(共36张PPT)2023-2024学年中职高一上学期高教版(2023)中国历史全一册

日期:2025-11-23 科目:历史 类型:课件 查看:93次 大小:1307088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第三,中国历史,2023,高教,学期,高一
  • cover
(课件网) 导 入 有人认为,自公元220年汉代覆亡至581年隋朝兴起,当中是一段长期混乱和令人失望的时代。中国北部不少地方人口为之减少.....既然缺乏有效的中央政府,每遇灾荒,人民呼吁无门,其痛苦的情形不言而喻。 (这是)一个绝非用“黑暗”可以概括的时代; (这是) 一个文化.上风流竞逐、异彩纷呈的时代。 第三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第5课 第6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01 魏: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263年灭蜀 蜀: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国号汉,史称汉蜀、简称蜀 吴: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南京),国号吴 02 03 1、三国鼎立 一、 三国与西晋 从全局来看,分裂中孕育着统一,主流来看,生产力在不断发展。 一、三国与西晋 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 曹丕220年 刘备221年 孙权229年 1、三国鼎立 户数 人口 兵力 魏 103万 443万 60万 蜀 28万 94万 10.2万 吴 52.3万 230万 23万 三国实力比较表 魏国国力较强,在三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蜀、吴两国则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西晋 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 263年,司马昭派兵灭蜀汉。 280年,晋灭吴,西晋统一。 “三国尽归司马氏” 2.西晋的短期统一 问题思考:据东汉末到西晋完成统一,扼要说明三国鼎立的历史地位。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割据的结果,是天下大乱后的局部统一。三国时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过渡阶段。 晋武帝司马炎 01 02 03 04 少数民族内迁 八王之乱 百姓无粟米充饥,何 不食肉糜? 八王之乱,耗竭国力; 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少数民族内迁,民族矛盾激化; 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如此短暂? 王恺用干米糖洗锅,石崇用白蜡当柴;王恺作紫丝布障四十里,石崇用锦作步障五十里;王恺涂墙用赤石脂,石崇就用香椒泥。 大臣石崇与国舅王恺斗富 3、西晋为何短暂而亡? 1.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种现象说明 A.汉族人已全部被赶出中原 B.西晋对内迁各族实行了仁政 C.内迁民族全部被汉族同化 D.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解析: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说明这些少数民族主动认为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侧面佐证了中华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故D项正确。A、C两项中的“全部”表述太过绝对,西晋对内迁各族人民实行仁政与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没有必然联系,故排除A、B、C三项。 D 选一选 1、东晋建立:317年-司马睿-建康(今南京) 二、东晋与南朝 西晋灭亡后,北方各族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加上西南的成汉,历史上称为“十六国”。 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中原 鲜卑 匈奴 羯 羌 氐 永嘉之乱: 316年,刘曜又率领匈奴军攻破长安,愍帝献城投降,西晋结束。永嘉之乱后,晋朝统治集团南迁,史称“衣冠南渡”。 材料一 (司马睿)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 ———《晋书·王导传》 司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 材料二 (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王)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晋书·王敦传》 东晋王朝在立国的过程中,琅琊王氏贡献最大。司马睿在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 思考 2.东晋政治的特点? 士族专权 东晋时期出现的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 汉末,察举制逐渐演变,到魏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国家选拔官吏只看家世出身,导致门阀士族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职。他们又通过大族之间互相联姻,在统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