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945729

第15课《无言之美》精品实用高效课件(共28张PPT)

日期:2024-06-1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0次 大小:136204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5课,无言之美,精品,实用,高效,课件
  • cover
(课件网) 统编版 九年级下册 无言之美 朱光潜 精品实用高效课件 宋徽宗的书画造诣很高,有一次招考宫廷画师,他出了一道“深山藏古寺”的画题,并把一幅画评为“魁选”之作:一道悬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正一瓢一瓢地舀了泉水倒进桶里。就这么一个挑水的和尚,就把“深山藏古寺”这个题目表现得含蓄深邃极了。这幅画比起那些画庙的一角或庙的一段墙垣的,更切合“深山藏古寺”的题意。这就是含蓄不露的“无言之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无言之美”的议论文。 导入新课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观点。 2、明确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学习目标 朱光潜(1897—1986年),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 作者简介 读音释义 ①附丽:附着,依附。 ②铢两悉称(chèn):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当。铢两:比喻微小之处。悉:都。 ③爽:有差别,不同。 ④尽致:详尽细致,达到极点。 ⑤颦(pín):皱眉。 ⑥意蕴:内在的意义;含义。 ⑦玩味:细心体会其中意味。 ⑧渊穆:极其美好。 ⑨信手拈(niān)来: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整体把握 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2):引出论题“无言”。 第二部分(3-12):分析“言”与“意”的关系,并以各类艺术作品为例,论证“无言之美”。 第三部分(13):水到渠成,归纳中心论点。 整体把握 文章开头引述孔子和子贡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①引出“无言”这一论题; ②吸引读者。 合作探究 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合作探究 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绝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只能近似。 简而言之:“言不尽意”。 合作探究 “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第3段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比喻论证。 把“以言达意”比作“用虚线画实物”,论证了“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观点,运用比喻使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合作探究 作者是怎么定义文学的?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合作探究 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是什么?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是否还能达到美呢? “和自然逼真”。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 作者认为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因此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 合作探究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的? 绘画的选择之美; 文学的含蓄之美; 音乐的无声之美; 雕刻的含蓄不流露之美。 合作探究 作者从绘画方面是如何论证“无言之美”的?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举相片和图画在反映实物上的不同表现的事例,并作对比,说明图画虽然只表现了实物的一部分,并且这一部分也未必和实物完全一致,不像相片那样“和自然逼真”,但是图画所引起的美感更浓厚,具体有力地证明了“言不尽意”带来的“无言之美”。 合作探究 作者从文学作品方面是如何论证“无言之美”的? 举例论证。 以大量文学作品为例,说明“言不尽意”(含蓄)会给人带来美感和深远的情感体验,文学上“并不以尽量表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