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949398

河南省南阳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4-06-1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35次 大小:9309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河南省,期中,答案,试题,语文,考试
  • cover
南阳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5题。 材料一: 清人赵翼赞誉崔颢的《黄鹤楼》“楼真千尺迥,地以一诗传”,这一看法已见于南宋林希逸 对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评论“凤凰台著名,以李翰林一诗也”。凤凰台和黄鹤楼各自凭借 李白和崔颢的一首诗而名传后世,这就是宇文所安所说的好文章创造一个地点的现象。这个地点可以大到名山和城市,小至一处胜迹,从一座楼台亭阁到一块墓碑。 凤凰台上凤凰游,风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有关金陵凤凰台的记载始见于唐代,如《法苑珠林》记述东晋升平年间,“有凤凰集此地, 因名其处为凤凰台”,南宋马光祖的《重建凤凰台》以淳熙时期保宁寺的壁记为据,也得出了“晋 升平已有台”的结论。将金陵凤凰台当作名胜来题写是自李白开始的。不过,从唐诗可知,金陵凤凰台此时即便存在,也还没有形成一处名胜地标。李白以《登金陵风凰台》向崔颢的《黄鹤楼》致敬并与之竞争,对他来说,凤凰台不过是一个方便的借口或话题而已。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至宋代影响渐著,题写凤凰台自此蔚为风气。但入末之后,凤凰台屡遭破坏,长期处于荒废状态。建炎中遭兵火荼毒,1 170年陆游所见凤凰台已“废为大军甲仗库”。两宋时期地方官曾多次重建凤凰台:祥符年间“尝著亭于斯,斯楼斯亭,威以凤字”; 淳熙八年,“留守范成大重建,更榜曰凤凰台”。历史上的重建重修往往意味着改弦更张,另 起炉灶,因为遗迹所剩无几,不足为凭。 既然如此,为什么反而是在入宋之后,出现了题写凤凰台的盛况并绵延不绝呢?在胜迹业已消逝或难以确认之际如何继续书写胜迹?书写胜迹又意味着什么?周宝供的《亭台类序》或许道出了其中奥秘: 凡山川佳丽处,须起亭台楼阁乃足供游人之玩赏。然古迹多堙,倾颓殆半。其间可登览者固在所必纪,即有空名而无遗址可问者,亦必存焉,以俟考古者之穷探,更以期后贤之重建云尔。 这再次证实,题写名胜是一种非对象化的写作。后世的诗人来到此地,不只是为了看到风凰台当下的模样,更是为了将它从记忆中召唤回来。在所写的胜迹消逝或失去了确定遗址之后,书写本身变成了对它的补偿与替代。消失的胜迹转化为文本,形成文本化的胜迹,并在文本中得以存活。题写胜迹既是关于胜迹的书写,又最终化作胜迹的一部分,甚至取胜迹而代之,或以其他的方式介入后世的胜迹修建与景观重构。在胜迹毁坏和消失后,正是题写胜迹的诗文继续锥系着。也不断襄新着关于它的历史记忆。 摘编自商伟《“地以一诗传”;题写胜地的“迹”与“文”》) 材料二: 就广义的书写而言,胜迹所关联的历史、文学、宗教甚至神话、民俗都至关重要,但最终既体现“文”而又显现为“迹”的,无疑是具有物质性的题刻,尤其是摩崖石刻。 对于胜迹而言,题刻不仅具有指认的作用,对其塑造也有一定的意义,尤其是山东境内那些以摩崖石刻著名的山川: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四山摩崖与云峰山刻石。泰山上有2500多处题刻,在巫鸿先生看来,它如同一座历史堆积起来的纪念碑,“山脚的碑铭年代相对较晚,越往上年代则越为久远,沿着这些题铭攀登而上,游客们感到自己正在一步一步地踏寻岁月的痕迹,深入历史。而岱顶的无字碑,则是沉寂的历史源头”。 明代文士往往通过选择什么样的时机出游,来将自己与普通游人区别开来:而乾嘉以后, 随着金石成为时尚,寻访碑刻亦成为文人旅游的重点,其时踵出的登岱图及其题诗之中常见碑刻的内容,就是一个显见的例证。黄易《铁桥先生登岱观摩崖碑》所描绘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