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965622

【核心素养】人教版小数三年级上册-9.1 数学广角集合-例1(课件+教学设计+分层作业+导学案)

日期:2024-06-04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学案 查看:28次 大小:2318989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集合,导学案,作业,分层,教学设计,课件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秋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9.1 数学广角-集合 课题 数学广角-集合 单元 第九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三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教材结合生活实例,介绍如何用维恩图表示集合及交集.并集的方法,让学生体会集合概念的含义和有关计算学习,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重复的人数要减去”这一想法是有经验的,但对两个集合的交集和并集的体会并不多,所以要注重在具体情境中去体会和表达,引导其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用不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核心素养 培养乐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 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 理解“重复部分”。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导学案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双边活动 设计意图 知识链接 1.用小棒摆正方形。 为什么要减去1? 2.找规律。 通过复习学过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 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激发“冲突”。 师: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 预设1:跳绳的有9人,踢毽的有8人,一共有17人。 预设2:可是参加这两项比赛的没有17人呀? 师:算出来的人数怎么和实际人数不符呢? 预设:有人两项比赛都参加了。 师:为什么“两项都参加的”影响了我们解决问题? 预设:因为计算时重复了。 师:“两项都参加的”到底应该算几个人? 预设:观察统计表可知,“两项都参加的”有3人。 2.独立思考表达方式,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1)提出自学要求。 师:用一种什么样的方法表示“既能清楚地看出每个人的情况,又能明显看出一共有多少人”? (2)小组合作,尝试解决。 (3)汇报交流。 预设:连线法。 先把参加两项比赛的学生姓名分别列出来,再把相同的名字连起来,就找到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了,有3人。然后把两项比赛都参加的3名学生只数一次,就知道参加这两项比赛的一共有多少人了。 …… 在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交流后,教师提问: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4)介绍用维恩图表示集合。 师:在数学上我们常用这样的方法,直观地把集合中的具体事物表示出来。(课件配合出示下图。)这两个圆圈分别表示什么? 预设:左图表示跳绳比赛的学生的集合,右图表示踢毽比赛的学生的集合。 师:你能把对应的学生姓名分别填在这两个集合圈里吗?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用课件展示结果: 师:利用这两个图怎样才能让他人直观地看出“参加这两项比赛的人员情况”呢? 利用课件动态演示左右两个图部分重叠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姓名出现两次的学生是这两个集合的公共元素,可以用两个图的重叠部分表示它们的交集。 师:中间重叠的部分表示的是什么? 预设: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 3. 列式解答,加深对集合运算的认识。 (1)想一想:可以怎样列式解答? (2)汇报交流。 预设1:9+8-3=14(人) 预设2:9-3+8=14(人) 预设3:8-3+9=14(人) 预设4:6+5+3=14(人) (在学生汇报交流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说出列式的依据。) 利用教材创设的情景引入新课,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然后再经过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探索的积极性。 通过分析让学生认识到要解决重叠问题,就要清楚看出重复部分的数量,最后将探究过程完全交给学生,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表示。 在学生展示方法后,师顺势引入集合圈,然后通过看、听、说等活动,让学生感受集合圈的优点。 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列式计算,此环节完全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