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973015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明至清中叶经济与文化课件(共25张ppt)

日期:2024-06-1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0次 大小:1646449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历史,至清,25张,课件,文化,经济
  • cover
(课件网)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经济与文化 【课程标准】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时空坐标 玉米、甘薯推广种植,美洲白银大量流入、商帮形成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水浒传》 《三国志通俗演义》 元末明初 《西游记》 明中期 《本草纲目》 《天工开物》 明后期 西学东渐 明清之际 京剧 《儒林外史》 《红楼梦》 清 王守仁:致良知 李贽:反传统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具有一定民主启蒙色彩 “谈参者,吴人也,家故起农。参生有心算。居湖乡,田多洼芜。乡之民逃农而渔,田之弃弗辟者以万计,参薄其直收之。佣饥者,给之粟。凿其最洼者,池焉。周为高塍,可备坊泄,辟而耕之。岁之入,视平壤三倍。池以百汁,皆畜鱼。池之上,为梁,为舍,皆畜豕,谓豕凉处,而鱼食豕下,皆易肥也。塍之平阜植果属;其污泽植菰属,可畦植蔬属,皆以千计。……室中置数十匦,日以其入分投之,若某匦鱼入,某匦果入,乃发之。月发者数焉,视田之入,复三倍。……谈参实谭晓,常熟湖南人。” ———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四《谈参传》 结合材料,说明谭晓是如何发家致富的? 第一步:低价购买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雇佣贫苦乡民加以治理。 第二步:改造土地为良田,周边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农业的多种经营,经济作物) 第三步:顺带捕捉鸟类和昆虫,此类副产品拿到市场(产品初级加工) 谭晓积累了大笔钱财,成功致富 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 高产作物广泛种植 材料中反映了明清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哪些新经济现象?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经济发展 (1)农业 材料 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比,在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方面,则有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材料 各地众业兼营的情形,除了粮食作物外,大体上在沿江沙地和常熟、昭文、嘉定、坤山和镇洋的大部分地区,以种植棉花、纺纱织布为主……在沿太湖地区和毗邻浙江嘉兴和湖州府的吴江震泽的不少地方,以种桑养蚕、缫丝织绸为主。在属于吴县的太湖中的洞庭东西山,以蚕桑水果花木种植为主。在太湖、淀山湖、阳澄湖……和其他水网地区以渔业为主。在苏州城郊,以花木蔬果为主。 ———范金民《清朝前期苏州农业经济的特色》 1、经济发展 (1)农业领域的新变化 新变化:农作物品种增加;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提高粮食总产量;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农民兼营产品初级加工和相关副业,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农业生产区域分工出现。 材料: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地也。 ———[清] 袁景辉纂修《建始县志》 影响:①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促进农业发展,也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②改变人们饮食结构、种植结构及生活习惯,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③促进人口的增长;缓解人地资源矛盾; ④过渡垦荒,破坏环境。 突破农业单一经营方式,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明朝中期常熟一位地主谭晓,用低价购买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雇佣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收成大增。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