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986266

困顿人生中的生命诗意——高中语文第三单元9《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阅读

日期:2024-05-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26次 大小:1070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困顿,比较,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单元,人生
  • cover
困顿人生中的生命诗意———《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阅读 · 教学目标 · 1. 通过对比词中用典、炼字,分析词人形象,探究词人志趣; 2. 通过结合词人其他作品,理解其生命选择,感悟其生命情怀。 · 教学重难点 · 重点:对比典中人物形象,分析词人形象,从而探究词人之志趣; 难点:涵咏重点字词“笑”、“问”,感悟词人的生命态度与生命诗意。 · 教学过程 · 1.导入 (1)辛弃疾纪念祠楹联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引导学生思考同为宋词豪放派代表人物的苏轼与辛弃疾前承后继的关系; (2)以声入情 全班齐诵,注意音长、音高、音调(急促、高昂),感受“铁板铜琶”、“美芹悲黍”,体会豪放词风。 2.任务一:对比英雄形象,分析“词人之志” (缘典明情) 【问题】结合文本,对比词中所怀英雄形象,思考其形象与志趣的不同。 【预设】 (1)对比周瑜与苏轼(追慕、伤己) 周瑜:年少有为、英俊儒雅、从容淡定等 苏轼:功业未就、早生华发、多愁善感等 (2)对比孙、刘与辛弃疾(愤恨、讽今) 孙权:雄才大略 刘裕:英雄气概 两位都在京口建功立业,均为时势英雄,而辛弃疾此时报国无门,更多地是一种愤恨,借古讽今。 (3)对比周瑜与孙权、刘裕 儒将与武将、臣与君 (4)对比苏轼与辛弃疾(身份、经历) 苏轼之志———兼济天下”“学而优则仕”“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文臣情怀; 辛弃疾之志—驰骋疆场、为国杀敌、恢复中原、报效祖国的武将情怀。 【设计意图】 通过对所怀古人共通之处的思考,找出两首词的相似之处———追慕英雄,从而在英雄与词人、英雄与英雄、词人与词人的对比中,分析词人之志。 3.任务二:对比一“笑”一“问”,探究志士之慨(炼字传情) 【环节衔接】 用典是两首词的典型艺术特色,缘典明情的方式很重要。两位词人均为有志之士,发出了“志士之慨”。 【问题】请根据文本找出词中的“志士之慨”,并划出其中最能体现作者感叹方式的一个字。 【预设】苏轼:笑,笑叹;辛弃疾:问,发出感叹之问。 【问题】思考一“笑”一“问”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预设】 (1)分析“笑”—结合“应” 嘲笑(多情、早生华发)苦笑、无奈(壮志难酬)和解之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笑—旷达 明确:苏轼叹自己壮志难酬,随着年龄增长而无所成就,其中有无奈与心酸,但也体现了自己面对困境的超脱与释然。 (2)分析“问”———结合“凭” 凭:任凭/烦请 问谁:问人问己 问己:生命之问,能饭,老当益壮,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问人:时代之问,是否还有机会报国杀敌,但却无人来问 明确:辛弃疾以廉颇自况,体现自己报国决心以及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 【设计意图】 从感叹方式引导学生找出一“笑”一“问”;从“笑”与“问”入手,思考词人借词抒发了怎样的“志士之慨”,“笑”与“问”的背后有怎样的心酸无奈,体现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情感态度;从内容聚焦到细节,从典到字,对文本进行进一步的挖掘与探索,感悟词人用如何用诗意传达自己的人生慨叹。 4.任务三:对比人生困境,感悟生命诗意(对比析情) 【问题】结合词人其他作品,思考其人生困境及其在困境下的做出的人生选择,感受其生命情怀; 【预设】 苏轼:被“放逐”的一生———自我“放逐”;放逐的背后是其旷达与释然的人生态度。 辛弃疾:不被重用的一生———依旧”坚守”;坚守的背后是其炽热的爱国情怀。 【问题】结合本单元其他作者及作品,思考其面对困境下发出的人生慨叹,感悟生命诗意。 【设计意图】 通过诗词拓展阅读,让学生在诗词中深化对词人志趣的理解,感悟其生命情怀,从而为实现生命唤醒生命,生命丰富生命的教育作铺垫。引导学生由“篇”到“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