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995203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4《灯笼》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1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9次 大小:1377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灯笼,教学设计
  • cover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灯笼》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读全文,梳理与灯笼相关的人、事、物的记忆脉络。 2.反复阅读,理解“灯笼”的文化内涵,体会作者寄寓的情思。 学习重难点 通读全文,梳理与灯笼相关的人、事、物的记忆脉络。 反复阅读,理解“灯笼”的文化内涵,体会作者寄寓的情思。 前置学习 通读课文,梳理字词,查阅文中第10段和第11段引用的戏曲、诗歌、典故和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灯笼图片)同学们,看到灯笼,你会想到什么? 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抒写着繁华,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 不同的人看到灯笼会产生不一样的联想。灯笼又会牵引起吴伯箫怎样的思绪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他的散文《灯笼》。 学生活动一 寻灯 题目是《灯笼》,全文仅仅说的是灯笼吗? 文中说“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在作者关于灯笼记忆的网里挤着的是哪些回忆?请朗读课文,仿照示例密织这张灯笼的记忆的网。 示例:在第3自然段,那是接祖父的灯笼,让我感受到了挑灯接祖父,一路听掌故的温情。 明确:第5段,那是慈母关心的灯笼,让我感受到了灯笼伴灯学,慈母在心间的温情。 第6段,那是挂在村头的灯笼,让我感受到了村头挂红灯,慰藉孤行客的温情。 第7段,那是元宵节的灯笼,让我感受到了龙灯入梦乡,太平说丰年的温情。 第8段,那是送姊远嫁的灯笼,让我感受到了灯高红宅第,族姊哭远嫁的温情。 第9段,那是描朱红的灯笼,让我感受到了描红纱灯上,爱煞大朱红的温情。 第10段,那是皇宫里的灯笼,让我感受到了宫灯翠流苏,蜡泪悯献帝的温情。 第11段那是沙场将军的灯笼,让我感受到了挑灯夜看剑,塞外秋点兵的温情。 小结:作者顺着自己的思绪,写了夜晚挑灯接祖父、母亲嘱咐“我”上下学打灯笼、元宵节看灯猜谜、族姊远嫁看灯火、在纱灯上描宋体字,以及由宫灯引发的联想和塞外战场上的灯笼。 一盏盏小小的灯笼,承载了作者许多难忘的回忆,还寄寓了对未来的情思。想一想,“灯笼”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二 悟灯 请看“阅读提示”第2段,看迅速浏览全文,思考“灯笼”背后的文化内涵。 追问:你还可以有哪些分类呢? 小小的灯,深深的情。每盏灯背后都蕴藏着深深的情感。让我们聚焦第10段、第11段,请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角度,品析这部分。 明确:1.多种表达方式结合 追问:这样多种表达方式结合的段落,还能找出来吗? 用典 引用 引入【资料】 两段引用了一首戏曲、两首诗歌,收藏了三段故事、六大壮士。 ①三个引用 ②三段故事 ③六大壮士: 这里引用的作用 为什么课文前后都不写“灯笼”而写“火”?你能说说这样写的思路是什么吗? 跳读首段与尾段 原来,灯笼的背后是爱国的情怀。 学生活动三 点灯 结合“于今”的社会背景,分析评价全文最后一段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插入【背景材料】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国民党政府却采取“不抵抗”政策,作者在坚持教学的同时进行文学创作,用以排解满腔的愤慨。《灯笼》创作完成后不久,作者便亲赴延安,参加革命!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小结:灯笼不足以言志,于是寻找更多的光源,作者振臂一呼,希望全中国的民众都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外敌侵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是作者保家卫国的坚定决心。 如今这个时代,你还知道哪些具有担当精神的人? 生自由分享 小结:“灯笼”见真情,温暖亲情,徐徐展开;“灯笼”表文化,岁月沧桑,文化流淌;“灯笼”言志向,灯笼太朦胧,火把、探照灯、燎原烈火气势足!这是担当,是誓言! 齐读诗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