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002665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件(共54张PPT)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日期:2024-06-1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6次 大小:1315419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学年,经济,必修,选择性,2019,统编
  • cover
(课件网) 《经济与社会生活》 (选择性必修2)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生产工具:劳动资料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是生产力高低的主要标志。(生产力范畴) 劳作方式:指劳动过程中劳动者所采取的,包括分工协作方式在内的劳动组织形式。(生产关系范畴) 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 生产力三要素: 生产工具是主要标志; 劳动对象; 劳动者是最活跃的因素。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生产关系:三大要素: 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即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归谁所有。 ②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③由以上两个关系形成的产品分配方式,如分配、交换、消费等。)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 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历史演进的强大动力。生产力的变革,终将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 单元知识概述 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历史演进的强大动力。 古代劳动人民积累的生产经验,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工具的进步。 近代以来的技术发展,给人们的劳作与生活带来深刻的影响。大量劳动实践带来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通过本单元学习 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上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 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人工智能技术等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 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革命性意义。 单元框架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第6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劳动工具不断演进 机器大生产 科技改变生活 劳动是人类得以发展的决定力量,劳动工具的日益改进不断改变着人们的劳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①了解历史上劳动工具的变化和主要劳作方式; ②充分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认识劳动工具的变化与主要劳作方式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不同劳作方式的特点及概况,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探究历史上劳动工具的变化及主要的劳作方式,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并分析古代劳作方式对中国的贡献,培养勤奋劳动、建设国家的家国情怀。 核心素养: 课程标准: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时间轴: 目录: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战国时期,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锐利而耐用的铁农具的普及,使得人们耕作、拓荒的能力大幅度提高。图为出土于河南辉县的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 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代表了当时生产工具的进步,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中国农业生产方式从集体耕作向个体耕作的转变。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 (一)耕作工具的变化 1、石器时代(非金属时代) (1)时间:原始社会 (2)制作: (3)特点: (4)意义: 人类的耕作工具种类繁多,材质主要有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