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023076

14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1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4次 大小:1293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 cover
〔教学设计〕水调歌头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美、音韵美。 2.细读诗歌,把握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3.品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悟。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美、音韵美、意境美。 教学难点: 品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悟。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出一本古代诗词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个月亮。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婉约,也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豪放;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思乡,也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感慨……穿越千年时空,又逢中秋月圆,北宋大词人苏轼生发了怎样的人生感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水调歌头》。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美、音韵美。 2.细读诗歌,把握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3.品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悟。 三、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一)走近作者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东坡全集》。 (二)创作背景 《水调歌头》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即丙辰年的中秋。苏轼当时政治上失意,自请下放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弟弟苏辙当时在齐州(今山东省济南市)为官,兄弟已有七年未见,中秋之夜,作者望月思亲,醉中抒情,赋词放歌,遂有此作。 【过渡语】南宋胡仔评论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好词不厌百回读,快来读读这首千古名篇吧! 四、读词,感知音韵美。 朗读要求: a.字正腔圆地读 b.有板有眼地读 c.有情有味地读 1.自读诗歌。 注意“高处不胜寒”的“胜(shēng)”读古音。 2.朗读训练。 (1)主要处理好全词的二三节奏、二四节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师示范。生齐读。) (2)注意读好二三节奏中“三”里面的短暂停顿。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你看,读开后情味就出来了。(来,男同学来试读一下这几句。)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四个地方要读开。我们一起来试一下。 (学生齐读) (3)为了抒情的需要,最后一句可读两次。前响后轻,语重情长。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前响后轻,语重情长。 女同学来试一下。这真是美好的期盼和祝福啊! 好!全词诵读,一起来。 (这位同学,你来展示一下,老师看你刚才读得特别动情。嗯,这就叫做入情入境!) 【过渡语】通过反复朗读,美好的文学才能浸润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举杯邀明月,感受一下词的意境美。 五、读月,感受意境美。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注释和老师补充的注释,先自读自讲,然后同桌合作参考译文互读互讲,并在词中找找写月亮的句子。 把酒:端起酒杯。 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所以作者有此一问。 弄:戏耍;欣赏。不胜:忍受不住。 (自读自讲,也要琅琅有声哦。) (好的,学习状态很好。自读自讲和同桌合作是很高效的学习活动。) 师:大家找到词中写月亮的句子了吗?哪对同桌来说说? 生:词中“月”字虽然只出现了两次,但是作者几乎句句都在写月。 译文: 明月什么时候才有?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天上宫殿,今 夜是哪年? 我想乘着清风回到天上去,又恐怕在月宫的琼楼玉宇中忍受不住高空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返归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