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038805

美,与众不同——初中语文 八上第四单元整合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0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9次 大小:1467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与众不同,初中,语文,第四,单元,整合
  • cover
美,与众不同———初中语文 八上第四单元整合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八上第四单元是散文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新课标对该任务群提出如下学习要求:“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阅读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可见,品味语言,理解情思,获得审美体验是这一学习任务群的的核心目标。 本单元文本丰富而厚重。所谓丰富,因其散文类型多样,包括写人记事类的《背影》,托物言志类的《白杨礼赞》,阐发哲理类的《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写景抒情类的《昆明的雨》;所谓厚重,因为每一篇都代表着一类,要把握类性特征,必然要勾连课内外文本,在整合比较中建构认知体系和读写策略。散文是教材文本中的大宗,大部分类型在七年级教材中都有呈现,写人记事类散文如《散步》《秋天的怀念》《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阿长与山海经》《老王》等,托物言志类散文如《紫藤萝瀑布》《一棵小桃树》等,写景抒情类散文如《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等。哲理散文对八年级学生而言接触相对较少,而九年级教材中出现就多起来,如《论教养》《精神的三间小屋》《谈读书》等。可见,本单元对于学生体认散文特征、品鉴散文之美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中学教材中的散文多是文学性散文,即周作人所倡导的美文,其美在独特。王荣生教授在《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中把文学性散文的阅读着眼点提炼为“个性化的言语表达”“个人化的言说对象”“独特的情感认知”。每一篇散文都注入了作者独特的情感,展现了不同的人生思考和感悟,都有一个独特的“我”。写人叙事类散文多表现“人”与“我”,写景散文则抒写“物”与“我”。关注“实”与“虚”的关联、言与意的互通、形与神的契合、情与景的交融,是读懂散文、触探散文之美的根本路径。而通向这些散文“基因”的凭借是语言。“单元学习提示”也明确了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如何通过品味语言透视每一个与众不同的“我”的情感和审美,是本单元教学的重难点。 基于此,本单元教学须在单元整体意识下进行单篇精读、勾连统整、比较整合,把握不同类型散文构建的形象之美和技法特点,学文识类;在单元整合教学课段,以语言之美为焦点,整合品读、比较鉴赏,培塑学生的语言文字感悟力和审美力。本单元整体教学的核心任务确定为:期中考试过后,班级要开展语文文化周活动,每个小组负责展示一类文体的魅力。为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开展活动,我们以散文单元为例,以“美,与众不同”为主题设计小组活动,展现散文之美,给各小组以参考。为完成最后的展示任务,分三个课段展开学习研讨:第一课段,教读,品形象之美;第二课段,自读,悟哲思之趣;第三课段,整合,赏与众不同之美。 前两课段设计见本课程中《八上第四单元整体教学方案》,本文展示的是第三课段的整合教学设计,是在整体教学理念下单篇教学之后的内化、聚焦与统整。 教学目标 1.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品析,领会文学性散文中的形象美和情感美。 2.通过比较、辨析,品析五篇散文语言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3.联通生活,比较整合,感受散文的共性特征,获得审美体验和成长感悟。 【整合文本】 《背影》《白杨礼赞》《昆明的雨》《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 【课堂类型】 语用型整合教学 【教学过程】 一、明确主题,布置任务 期中考试过后,我们的语文文化周活动就要开始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